chronological records of this fire accident at NTUH on 2008/12/17
how to follow up the victims of occupational lung injury/suspected lung diseases due to inhal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from incomplete combustion in the fire accident on 2008/12/17 (Wed.)?
lung function
CXR interval? how long should be followed?
DlCO?
公告日期
2008/12/18
標題
台大醫院火警新聞稿
本文
台大醫院新聞稿
97年12月17日23:00
1. 台大醫院於晚間7點22分發現火災警訊,隨即通報消防局,自動灑水系統也在一分鐘內啟動。
2. 起火地點為本院東址開刀房內26,27號房間附近,確切起火原因及地點消防局目前正在鑑識中。
3. 事發當時26號與18號開刀房有病人正在進行手術,均轉送加護病房繼續治療,一位接上葉克膜急救中;一位病況穩定。當時另有兩位正要進行手術之病人均平安送回病房。
4. 人員受傷情形:當時於開刀房共有6位醫生及5位護理人員嗆傷,其中一位護理人員送亞東醫院,一位護理人員送馬偕醫院,兩位皆使用氧氣罩中,目前情況穩定持續觀察中,一位護理人員送中興醫院,兩位護理人員確認無礙後已自行回家; 2位醫師在本院加護病房治療中,4位醫師暫無大礙。
5. 醫院緊急疏散東址病房約800位病人於醫院及醫學院一樓大廳,並安排23位病患緊急轉院。
6. 火勢於9點10分撲滅。
7. 目前住院病人已經陸續安置,確認醫院環境無大礙。
8. 明日東址住院開刀手術及健康檢查暫停,己排程開刀病人會另行通知。
9. 明日門、急診不受影響。
台大醫院新聞稿
97年12月19日
1.本院感謝台北巿消防局、衛生主管單位、及許多民間團體在這次事
件中對台大醫院的協助。
2.17日當晚正在進行心臟手術的病人,已於昨日中午12點30分安排在
兒童醫療大樓開刀房進行後續手術,下午4點左右完成手術,手術
順利,病人目前情況穩定。
3.至於確切起火原因及地點需待消防局鑑識小組火場鑑識,本院會配
合相關鑑定程序,俟報告出爐,才能釐清真相。
4.17日晚間火災現場正在進行食道癌手術,後來不幸往生之病人,經
檢察官於昨日下午2點30分至本院相驗,結果靜待檢察官調查結束
後公布,本院會配合檢察官後續調查程序,並全力提供家屬一切必
要的協助。
5.住院開刀手術自今日開始恢復,全力調派人力及設備,分別於兒童
醫療大樓、西址院區、及公館院區進行開刀手術,已達平日手術排
程8到9成。
6.本院健康檢查、門診、急診作業均正常運作。
臺大醫院新聞稿
97年12月20日
災後復原情況說明:
1. 住院開刀手術自19日開始恢復後,本院全力調派人力、配合後勤支援的醫療儀器及醫材準備,原定這兩天開刀之病患將於今日完成開刀治療。
2. 火災現場仍待消防單位鑑定檢查完畢,允許入場後,才得進行清理及後續作業。
3. 婦產科移至兒醫大樓後,原使用之產房手術室雖有小損傷,本院已開始全速進行整修,確認安全無虞後,兩週內可加入手術作業陣容,提供需要手術病患即時之協助,預期屆時可恢復至平常手術服務量。
4. 對於本次受火災影響之病患及同仁,17日當晚院長、副院長及各科部室主管於病患返回病房後,立即進行醫療狀況的瞭解及慰問工作,確認病人沒有因為疏散而受到傷害;18日社會工作室動員所有社工師及志工,關懷及慰問全院每一床病患及家屬,至目前為止病患大致穩定。
5. 本院會秉持負責任的態度,持續關懷17日晚間火災現場正在進行食道癌手術,後來不幸往生病友之家屬,並給予一切必要的協助。
6. 本院今日仍召集各相關科部室主管,就昨日及前日之復原及整頓工作進行調整,並規劃明日之準備事項,以便週一更順暢進行服務病人作業。
臺大醫院新聞稿
97年12月23日
昨日台北巿消防局來本院進行消防安全檢查,本院的火災受信總機蓄電池容量不足,雖然本院備有UPS不斷電設備,但為加強保障,依據消防局建議,於今日上午完成更換蓄電池之工作,並於下午2時30分由消防局複檢合格。
本院今日下午也派副院長、公關室主任、社會工作室主任前往第二殯儀館向張先生致意和慰問其家屬,並表示本院深切之關心與歉意。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運動頭痛(exertional headache)
運動頭痛(exertional headache)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陳世彬醫師
前言
運動頭痛(exertional headache,或稱為exercise headache),顧名思義,指的是在運動期間或之後產生的頭痛。此頭痛疾患已經被提出數十年,但對其定義學界尚未完全達成共識。然而隨著對此頭痛疾患的研究漸增,其臨床表現已較為清楚。
運動頭痛的定義
從歷史的沿革我們可對此頭痛疾患有較清楚的認識。在1932年,文獻上即有人提出了”la cephalee a l’effort” 來描述四個病人的頭痛,這幾個病人的頭痛為間歇性,且僅在用力(effort)的時候產生。到1968年,Rooke 等人提出「良性運動頭痛(benign exertional headache)」這個名詞用以描述任何因「exertion」包括跑步、彎腰、咳嗽、打噴嚏、搬運重物、或用力排便時所誘發的頭痛,這個Rooke等人所提出的頭痛疾患,表現是突然產生,維持數秒至數分鐘的頭痛,且大多發生在超過四十歲的男性。這篇文章廣泛的被引用,也因此有許多人對「exertional headache」的概念即是如同Rooke等人所提出的頭痛特徵般:「年紀較大的男性因exertion所產生的突發性但時間不長的頭痛」。然而「exertion」這個字在此時的定義其實並不那麼清楚,指的似乎是比較像用力(像是Valsalva maneuver),但又涉及到運動的範疇。到了1996年,Pascual等人報導了72個個案,將這些個案的頭痛分類為咳嗽頭痛、運動頭痛及性交頭痛,其中的運動頭痛,特指在「持續的身體運動」時或之後所產生的頭痛;而比較像先前Rooke等人提出的頭痛,則被歸類於「咳嗽頭痛」。此外,Rooke等人及Pascual等人所報告的這些患者,有相當高的比例是次發性的頭痛,也因此許多之後的文獻一提到咳嗽、運動或性交頭痛,通常都會認為必須要做詳細的檢查,因為可能有很高的比例有潛在的顱內疾患未被察覺。
診斷準則
2004年第二版國際頭痛分類準則亦有「原發性運動頭痛」的診斷,其診斷準則如下:
4.3 原發性運動頭痛 Primary exertional headache
A. 搏動性頭痛符合基準B及C
B. 持續5 分鐘至48小時
C. 因運動引發,且只發生在運動時或運動後
D. 非歸因於其它疾患(註)
註記:此頭痛類型初次發作時,必須排除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動脈剝離。
此分類準則如同前述,對於「exertion」的定義其實並沒有很明確,它將所有因運動所產生的頭痛都涵蓋在內,也因此文獻上提到的不管是做類似 Valsalva maneuver 的動作所產生的突發性頭痛(如常被提到的舉重者頭痛(weight-lifters’ headache),或是因持續的運動而產生的頭痛,都被放在此診斷之下,唯一的例外是,若頭痛的特徵符合偏頭痛,按照目前頭痛分類的精神,此頭痛會被歸類為偏頭痛而非運動頭痛。隨著對運動頭痛的認識,及對各種誘發因子和其可能病生理機轉的釐清,未來運動頭痛應會有更明確的定義,一些運動頭痛的亞型可能會被特別區分出來,或被歸類至其他診斷。此外,以台北榮總青少年運動頭痛研究結果看來,許多青少年的運動頭痛並無法符合此診斷準則,例如僅有六成的病患頭痛有「搏動性」的特徵,為了讓更多運動頭痛病患可以符合診斷基準,此診斷準則未來勢必也必須做一些修正以提高其適用度。
致病機轉
截至目前為止,運動頭痛的病生理機轉仍屬未知,有些人認為與運動所造成的血管擴張有關,如曾有人觀察到運動頭痛較易在熱天或高海拔處產生,亦曾有研究發現運動頭痛患者的腦血管自主調節(autoregulation)的功能可能較差來支持此說法,但此理論的合理性仍需要未來更多的研究驗證。對於此病與偏頭痛的高共病性,我們也許可以推論有某些特定族群的人的腦子可能是較敏感的,比較容易產生一些陣發性的顱內疾患,特別是在一些明顯的外在誘發因子存在時。
臨床診斷
運動頭痛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影像檢查目前仍有爭議,以往文獻的高次發性頭痛比例讓許多醫師面對這個頭痛時不敢輕忽,但從台北榮總及挪威的流病學調查顯示,此頭痛疾患盛行率極高,絕大多數的患者應該都還是原發性的頭痛。影像檢查是否需要可能還是得視病史及神經學檢查結果而定,如果頭痛是突發性的劇烈頭痛 (如雷擊頭痛般,要考慮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血管剝離、自發性顱內低壓、或是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等許多疾患),或是年紀較大才產生(如文獻上提到的40歲以上的男性),或是合併局部神經學徵兆,或是合併劇烈的噁心嘔吐,或是有明顯的頭痛型態改變,這些都是需要高度警覺的警訊,有較高的比例是次發性頭痛;相反的,如果是偶爾在劇烈或長時間的運動後才產生的頭痛,症狀也不嚴重,則多半是原發性的頭痛。
治療與預防
在治療方面,目前亦無任何大型研究可提供較好的證據,僅有一些零星個案報導或專家提出的經驗療法。針對較輕到中度的頭痛,可能可以考慮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特別是indomethacin (有些人特別強調此藥在運動頭痛的效果,但臨床實證卻十分有限。)在較嚴重的運動頭痛,若頭痛特徵像偏頭痛且病患無心血管方面問題,也許可以考慮翠普登類(Triptans)的治療,但其真正適用性或療效亦待進一步研究證實。在預防方面,曾有報告一些病人服用ergotamine tartrate 來預防,但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其使用;一些偏頭痛預防用藥如鈣離子阻斷劑等也有人建議過,但一樣,目前並無任何研究證據支持。也許較可以教導病人的是行為療法,例如運動前要有足夠的熱身、運動的分量和強度要漸增,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適應、多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如運動飲料等,但是這些措施是否有效也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結語
運動頭痛為一相當常見的頭痛疾患,大多數為原發性頭痛且嚴重程度亦不需特別處理,但臨床醫師的角色為及早正確診斷次發性頭痛患者及找出少數需要治療的患者,幫助其減輕痛苦。目前於此病無論是定義、分類、病生理機轉或是預防治療方面的研究都未臻成熟,有待各位醫師或頭痛醫學的愛好者共同努力。
前言
運動頭痛(exertional headache,或稱為exercise headache),顧名思義,指的是在運動期間或之後產生的頭痛。此頭痛疾患已經被提出數十年,但對其定義學界尚未完全達成共識。然而隨著對此頭痛疾患的研究漸增,其臨床表現已較為清楚。
運動頭痛的定義
從歷史的沿革我們可對此頭痛疾患有較清楚的認識。在1932年,文獻上即有人提出了”la cephalee a l’effort” 來描述四個病人的頭痛,這幾個病人的頭痛為間歇性,且僅在用力(effort)的時候產生。到1968年,Rooke 等人提出「良性運動頭痛(benign exertional headache)」這個名詞用以描述任何因「exertion」包括跑步、彎腰、咳嗽、打噴嚏、搬運重物、或用力排便時所誘發的頭痛,這個Rooke等人所提出的頭痛疾患,表現是突然產生,維持數秒至數分鐘的頭痛,且大多發生在超過四十歲的男性。這篇文章廣泛的被引用,也因此有許多人對「exertional headache」的概念即是如同Rooke等人所提出的頭痛特徵般:「年紀較大的男性因exertion所產生的突發性但時間不長的頭痛」。然而「exertion」這個字在此時的定義其實並不那麼清楚,指的似乎是比較像用力(像是Valsalva maneuver),但又涉及到運動的範疇。到了1996年,Pascual等人報導了72個個案,將這些個案的頭痛分類為咳嗽頭痛、運動頭痛及性交頭痛,其中的運動頭痛,特指在「持續的身體運動」時或之後所產生的頭痛;而比較像先前Rooke等人提出的頭痛,則被歸類於「咳嗽頭痛」。此外,Rooke等人及Pascual等人所報告的這些患者,有相當高的比例是次發性的頭痛,也因此許多之後的文獻一提到咳嗽、運動或性交頭痛,通常都會認為必須要做詳細的檢查,因為可能有很高的比例有潛在的顱內疾患未被察覺。
診斷準則
2004年第二版國際頭痛分類準則亦有「原發性運動頭痛」的診斷,其診斷準則如下:
4.3 原發性運動頭痛 Primary exertional headache
A. 搏動性頭痛符合基準B及C
B. 持續5 分鐘至48小時
C. 因運動引發,且只發生在運動時或運動後
D. 非歸因於其它疾患(註)
註記:此頭痛類型初次發作時,必須排除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動脈剝離。
此分類準則如同前述,對於「exertion」的定義其實並沒有很明確,它將所有因運動所產生的頭痛都涵蓋在內,也因此文獻上提到的不管是做類似 Valsalva maneuver 的動作所產生的突發性頭痛(如常被提到的舉重者頭痛(weight-lifters’ headache),或是因持續的運動而產生的頭痛,都被放在此診斷之下,唯一的例外是,若頭痛的特徵符合偏頭痛,按照目前頭痛分類的精神,此頭痛會被歸類為偏頭痛而非運動頭痛。隨著對運動頭痛的認識,及對各種誘發因子和其可能病生理機轉的釐清,未來運動頭痛應會有更明確的定義,一些運動頭痛的亞型可能會被特別區分出來,或被歸類至其他診斷。此外,以台北榮總青少年運動頭痛研究結果看來,許多青少年的運動頭痛並無法符合此診斷準則,例如僅有六成的病患頭痛有「搏動性」的特徵,為了讓更多運動頭痛病患可以符合診斷基準,此診斷準則未來勢必也必須做一些修正以提高其適用度。
致病機轉
截至目前為止,運動頭痛的病生理機轉仍屬未知,有些人認為與運動所造成的血管擴張有關,如曾有人觀察到運動頭痛較易在熱天或高海拔處產生,亦曾有研究發現運動頭痛患者的腦血管自主調節(autoregulation)的功能可能較差來支持此說法,但此理論的合理性仍需要未來更多的研究驗證。對於此病與偏頭痛的高共病性,我們也許可以推論有某些特定族群的人的腦子可能是較敏感的,比較容易產生一些陣發性的顱內疾患,特別是在一些明顯的外在誘發因子存在時。
臨床診斷
運動頭痛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影像檢查目前仍有爭議,以往文獻的高次發性頭痛比例讓許多醫師面對這個頭痛時不敢輕忽,但從台北榮總及挪威的流病學調查顯示,此頭痛疾患盛行率極高,絕大多數的患者應該都還是原發性的頭痛。影像檢查是否需要可能還是得視病史及神經學檢查結果而定,如果頭痛是突發性的劇烈頭痛 (如雷擊頭痛般,要考慮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血管剝離、自發性顱內低壓、或是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等許多疾患),或是年紀較大才產生(如文獻上提到的40歲以上的男性),或是合併局部神經學徵兆,或是合併劇烈的噁心嘔吐,或是有明顯的頭痛型態改變,這些都是需要高度警覺的警訊,有較高的比例是次發性頭痛;相反的,如果是偶爾在劇烈或長時間的運動後才產生的頭痛,症狀也不嚴重,則多半是原發性的頭痛。
治療與預防
在治療方面,目前亦無任何大型研究可提供較好的證據,僅有一些零星個案報導或專家提出的經驗療法。針對較輕到中度的頭痛,可能可以考慮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特別是indomethacin (有些人特別強調此藥在運動頭痛的效果,但臨床實證卻十分有限。)在較嚴重的運動頭痛,若頭痛特徵像偏頭痛且病患無心血管方面問題,也許可以考慮翠普登類(Triptans)的治療,但其真正適用性或療效亦待進一步研究證實。在預防方面,曾有報告一些病人服用ergotamine tartrate 來預防,但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其使用;一些偏頭痛預防用藥如鈣離子阻斷劑等也有人建議過,但一樣,目前並無任何研究證據支持。也許較可以教導病人的是行為療法,例如運動前要有足夠的熱身、運動的分量和強度要漸增,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適應、多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如運動飲料等,但是這些措施是否有效也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結語
運動頭痛為一相當常見的頭痛疾患,大多數為原發性頭痛且嚴重程度亦不需特別處理,但臨床醫師的角色為及早正確診斷次發性頭痛患者及找出少數需要治療的患者,幫助其減輕痛苦。目前於此病無論是定義、分類、病生理機轉或是預防治療方面的研究都未臻成熟,有待各位醫師或頭痛醫學的愛好者共同努力。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About 70% of patients with Bell’s palsy recover completely within 6 months without treatment.
Bell’s palsy presents as unilateral weakness or paralysis of the face due to acute dysfunction of the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with no readily identifi able cause.1
Bell’s palsy accounts for 70% of peripheral facial palsies and the yearly incidence is about 30 per 100 000.2,3
About 70% of patients with Bell’s palsy recover completely within 6 months without treatment.
facial palsy
Patients aged 18 to 75 years with onset of palsy within 72 h were considered for inclusion.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systemic antiherpetic medication within the past 2 weeks, ongoing systemic steroid medication, allergy to aciclovir, valaciclovir, famciclovir, or ganciclovir, pregnancy, breastfeeding, being a woman of childbearing age who was unwilling to use contraceptives
during the medication period, other neurological diseases, diabetes, badly controlled hypertension, current or a history of serious heart disease, history of renal or hepatic disease, gastric or duodenal ulcer, history of glaucoma, acute otitis or history of ipsilateral chronic otitis, history of tuberculosis, history of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s, recent head injury, psychiatric disease, or any other condition that was at risk of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study medication or that might have affected completion of the study.
Pain around the ear, in the face, or in the neck was registered on a visual analogue scale that ranged from 0 to 10 points, where 0 was no pain and 10 very severe pain.
Facial function was assessed at all visits with two grading systems. The Sunnybrook system is regionally weighted and assesses resting symmetry, the degree of voluntary movements, and synkinesis, to produce a composite score that ranges from 0 to 100 points, where 0 is complete paralysis and 100 normal function.20 The House-Brackmann scale is based on a six-grade score, where I is normal function and VI is complete paralysis,
for gross assessment of facial motor function and sequelae.21 In this multicentre study, in vivo grading of facial function was done by many investigators, which might lead to between-assessor differences in facial gradings (ie, inter-rater variability). Another risk is that gradings done by the same assessor at diff erent time points might vary. Therefore, variability in the assessment process was expected, and to reduce such problems two validated grading scales were used.21
Bell’s palsy accounts for 70% of peripheral facial palsies and the yearly incidence is about 30 per 100 000.2,3
About 70% of patients with Bell’s palsy recover completely within 6 months without treatment.
facial palsy
Patients aged 18 to 75 years with onset of palsy within 72 h were considered for inclusion.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systemic antiherpetic medication within the past 2 weeks, ongoing systemic steroid medication, allergy to aciclovir, valaciclovir, famciclovir, or ganciclovir, pregnancy, breastfeeding, being a woman of childbearing age who was unwilling to use contraceptives
during the medication period, other neurological diseases, diabetes, badly controlled hypertension, current or a history of serious heart disease, history of renal or hepatic disease, gastric or duodenal ulcer, history of glaucoma, acute otitis or history of ipsilateral chronic otitis, history of tuberculosis, history of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s, recent head injury, psychiatric disease, or any other condition that was at risk of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study medication or that might have affected completion of the study.
Pain around the ear, in the face, or in the neck was registered on a visual analogue scale that ranged from 0 to 10 points, where 0 was no pain and 10 very severe pain.
Facial function was assessed at all visits with two grading systems. The Sunnybrook system is regionally weighted and assesses resting symmetry, the degree of voluntary movements, and synkinesis, to produce a composite score that ranges from 0 to 100 points, where 0 is complete paralysis and 100 normal function.20 The House-Brackmann scale is based on a six-grade score, where I is normal function and VI is complete paralysis,
for gross assessment of facial motor function and sequelae.21 In this multicentre study, in vivo grading of facial function was done by many investigators, which might lead to between-assessor differences in facial gradings (ie, inter-rater variability). Another risk is that gradings done by the same assessor at diff erent time points might vary. Therefore, variability in the assessment process was expected, and to reduce such problems two validated grading scales were used.21
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江崎玲於奈博士演講─科學的心─
available at http://stn.nsc.gov.tw/view_detail.asp?doc_uid=0971024004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江崎玲於奈博士演講─科學的心─
作者:黃惠敏 現職:留日學人
文章來源:取材自NIMS NOW 2008.VOL.8No.8八月號
發佈時間:97.10.27
【江崎玲於奈博士生平介紹】
江崎玲於奈博士自米國IBM華生(Watson)研究中心退休後,返回日本接任筑波大學校長。目前擔任茨城縣科學技術振興財團的理事長之外,還兼任筑波科技學院院長。江崎博士最偉大的貢獻就是 應用量子「穿隧效應(tunneling)」發明江崎二極體(Esaki diode),而榮獲1973年度諾貝爾物理獎。江崎博士是半導體人造量子結構的發明人,是開創奈米科技的巨擘。日前,博士在NIMS發表演說,給研究人員很大的啟示和鼓勵,並呼籲研究人員應負起新時代科技的重責大任。以下是,博士的演講內容。
【何謂「科學的心」】
我成長於戰亂時期的昭和時代,一直到進入東京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的第二年,二次大戰終於結束了。在逃難的戰亂時期,對追求知識產生強烈的渴望,這是促成我決定選讀自然哲學(natural-philosohy)的物理系之緣故。記得在1994年3月9日發生10萬人罹難的東京大空襲事件,本鄉宿舍燒燬。次日,田中務教授卻佯裝若無其事地講授了「物理實驗第一章」的課程,我就是在那時候領悟到「科學的心」和「學習的重要性」。
今天我所要講述之「科學的心」,不是指heart而是mind,引述東北大學沢田康次教授的定義,所謂「心」就是做好最佳的動態適應性因應變動的環境,在環境改變前,做好自我調適的應變能力,如此「自我」由衷而生,「心」從中蘊釀而生。人類愈走向高度文明的社會愈加追求普遍性和客觀性。這就是科學的心。科學研究人員一定要具備促進科學發展的創造力。要具備找出問題、切入問題核心之「科學的心」。這就是創造。一般人通常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辨别能力,相對地卻逐漸地喪失創造力。假設20歲的年輕人之創造力是百分之一百、辨別能力是零,70歲的老年人之創造力是零而辨別能力是百分之一百的話,那人生的分歧點肯定是45歲,是人生面臨最大危機的階段。而我發明人造量子結構剛好屆齡44歲。若分析諾貝爾獎得主獲獎的事由和年齡分佈之關聯性,會發現得獎人的年齡都集中於35歲至39歲之間。而創造力要創造出成果之必要環境,有三:第一、要有挑戰知識極限之自由風氣的環境。第二、要有知識交流媒介的環境。第三、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
【量子力學應用於製造業界之重要性】
我個人認為20世紀的產業界之最大發明,莫過於1947年巴定(J.Bardeen)、布萊坦(W.H. Brattain)、蕭克立(W.Schokley)三位科學家的雙極性電晶體(Bipolar transistor)。而最大發現則是華生與克里克兩位科學家合作解開之DNA結構。「溫故知新」是引導科學邁進未來的指標。
我個人是基於想發揮量子力學的新知識、想創造出新的量子有機科技之意識下,大學畢業後隨即進入產業界服務。一直深信量子力學必定成為產業界的寵兒。終於在轉業到甫成立不久的日立集團時,發明了「穿隧效應」的江崎二極體,此項發明經寫成「量子力學的穿隧效應二極體」之博士論文後,獲得了諾貝爾獎。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而投身於產業界者,佔40%,日本僅佔20%。產業要升級,應擴大聘用有博士學位者。產業界的文化和大學的文化確實是截然不同,但我在美國IBM任職時,工作之餘還在伊利諾等大學擔任客座教授。這種模式凸顯美國產業界與大學間的交流極為盛行。
在從事新研究實驗時,總是會出現「創造性失敗(creative failure)」,一直無法解開的答案往往隱藏在「創造性失敗」的背後。透納的「隧道效應」就是最具代表性之案例。正因為這項「創造性失敗」的研究成果,方才讓我研製出狹窄p-n結,發現「穿隧效應」。時值50年前西元1958年,我在Physical Review發表此項永生難忘的論文。
【提議研發人造量子結構】
在現實研究工作中,晶體是高難度的課題。為解決此一問題而激起研發人造量子結構的想法。晶體的電子能量狀態是以Bloch函數表示,晶體如外加電場就會產生離散的能階。e為一個電子的電荷、F為電子介面的強度、d為量子常數,則電子能量間隙就是eFd。而量子化的條件則是
eFd>ℎ/τ ℎ為普朗克常數(plank constant)τ量子的生命期(quantum lifetime)。
人造量子結構日後成為開創奈米科技的先驅,造就了量子力學的蓬勃發展。
【極需個人主義掛帥的社會】
日本是崇尚集體性思考、注重團隊的融恰與穩定之國家,個人必須為團體鞠躬盡瘁的社會。然而,西方國家卻是個人主義掛帥的社會,重視個人發揮創造力,團體則是提供和贊助個人展開活動的場所。未來日本也應轉型為個人主義掛帥的社會,不這樣的話,日本很難在亞洲地區發揮應有的領導地位。
我個人認為務必要實現「知識立國」策略。大學和研究單位在創造知識、傳授知識、活用知識的責任與日俱增。未來更蓬勃發展的科技時代來臨之際,要跨越各種文化差異門檻是越來越困難,但是能從達爾文的淘汰論浪潮中生存下的新產業、從創投公司中誕生的新富豪,卻大有人在。發展新產業的關鍵就在技術革新。
【成為諾貝爾獎得主之五大要件】
要成為諾貝爾獎得主,必須力行以下的五大要件:
第一、不被過去的經驗套牢。
第二、崇拜大師無可厚非,但不要被大師的氣勢所震懾。
第三、要精挑細選善於取拾,不要被大量的資訊絆住而遲疑不前。
第四、為貫徹自己的主張而抗爭,不退縮。
第五、永保青春感性和孜孜不倦的「好奇心」。
【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提倡原子概念的德漠克利特(Demokritos)不就曾提出「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偶然就是必然」的說法嗎? 能成為諾貝爾獎得主究竟是偶然? 還是必然呢?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如果沒有將p-n結的寬度設定在0.01微米以下的話,如果沒有摻雜其他元素將寬度縮小的話,就不會發現「穿隧效應」,這是必然的研究結果。但是,卻沒預測到應用p-n結,會產生何種效應,這是偶然的發現,也是研究過程中最有趣部分。不過,當偶然的機會來臨時卻沒有能力掌握,那就只能望而心嘆。常言道:「機會偏愛有備之心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當今日本社會一致認同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在如此地得天獨厚的研究環境中預祝各位能立下豐功偉業的成就。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江崎玲於奈博士演講─科學的心─
作者:黃惠敏 現職:留日學人
文章來源:取材自NIMS NOW 2008.VOL.8No.8八月號
發佈時間:97.10.27
【江崎玲於奈博士生平介紹】
江崎玲於奈博士自米國IBM華生(Watson)研究中心退休後,返回日本接任筑波大學校長。目前擔任茨城縣科學技術振興財團的理事長之外,還兼任筑波科技學院院長。江崎博士最偉大的貢獻就是 應用量子「穿隧效應(tunneling)」發明江崎二極體(Esaki diode),而榮獲1973年度諾貝爾物理獎。江崎博士是半導體人造量子結構的發明人,是開創奈米科技的巨擘。日前,博士在NIMS發表演說,給研究人員很大的啟示和鼓勵,並呼籲研究人員應負起新時代科技的重責大任。以下是,博士的演講內容。
【何謂「科學的心」】
我成長於戰亂時期的昭和時代,一直到進入東京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的第二年,二次大戰終於結束了。在逃難的戰亂時期,對追求知識產生強烈的渴望,這是促成我決定選讀自然哲學(natural-philosohy)的物理系之緣故。記得在1994年3月9日發生10萬人罹難的東京大空襲事件,本鄉宿舍燒燬。次日,田中務教授卻佯裝若無其事地講授了「物理實驗第一章」的課程,我就是在那時候領悟到「科學的心」和「學習的重要性」。
今天我所要講述之「科學的心」,不是指heart而是mind,引述東北大學沢田康次教授的定義,所謂「心」就是做好最佳的動態適應性因應變動的環境,在環境改變前,做好自我調適的應變能力,如此「自我」由衷而生,「心」從中蘊釀而生。人類愈走向高度文明的社會愈加追求普遍性和客觀性。這就是科學的心。科學研究人員一定要具備促進科學發展的創造力。要具備找出問題、切入問題核心之「科學的心」。這就是創造。一般人通常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辨别能力,相對地卻逐漸地喪失創造力。假設20歲的年輕人之創造力是百分之一百、辨別能力是零,70歲的老年人之創造力是零而辨別能力是百分之一百的話,那人生的分歧點肯定是45歲,是人生面臨最大危機的階段。而我發明人造量子結構剛好屆齡44歲。若分析諾貝爾獎得主獲獎的事由和年齡分佈之關聯性,會發現得獎人的年齡都集中於35歲至39歲之間。而創造力要創造出成果之必要環境,有三:第一、要有挑戰知識極限之自由風氣的環境。第二、要有知識交流媒介的環境。第三、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
【量子力學應用於製造業界之重要性】
我個人認為20世紀的產業界之最大發明,莫過於1947年巴定(J.Bardeen)、布萊坦(W.H. Brattain)、蕭克立(W.Schokley)三位科學家的雙極性電晶體(Bipolar transistor)。而最大發現則是華生與克里克兩位科學家合作解開之DNA結構。「溫故知新」是引導科學邁進未來的指標。
我個人是基於想發揮量子力學的新知識、想創造出新的量子有機科技之意識下,大學畢業後隨即進入產業界服務。一直深信量子力學必定成為產業界的寵兒。終於在轉業到甫成立不久的日立集團時,發明了「穿隧效應」的江崎二極體,此項發明經寫成「量子力學的穿隧效應二極體」之博士論文後,獲得了諾貝爾獎。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而投身於產業界者,佔40%,日本僅佔20%。產業要升級,應擴大聘用有博士學位者。產業界的文化和大學的文化確實是截然不同,但我在美國IBM任職時,工作之餘還在伊利諾等大學擔任客座教授。這種模式凸顯美國產業界與大學間的交流極為盛行。
在從事新研究實驗時,總是會出現「創造性失敗(creative failure)」,一直無法解開的答案往往隱藏在「創造性失敗」的背後。透納的「隧道效應」就是最具代表性之案例。正因為這項「創造性失敗」的研究成果,方才讓我研製出狹窄p-n結,發現「穿隧效應」。時值50年前西元1958年,我在Physical Review發表此項永生難忘的論文。
【提議研發人造量子結構】
在現實研究工作中,晶體是高難度的課題。為解決此一問題而激起研發人造量子結構的想法。晶體的電子能量狀態是以Bloch函數表示,晶體如外加電場就會產生離散的能階。e為一個電子的電荷、F為電子介面的強度、d為量子常數,則電子能量間隙就是eFd。而量子化的條件則是
eFd>ℎ/τ ℎ為普朗克常數(plank constant)τ量子的生命期(quantum lifetime)。
人造量子結構日後成為開創奈米科技的先驅,造就了量子力學的蓬勃發展。
【極需個人主義掛帥的社會】
日本是崇尚集體性思考、注重團隊的融恰與穩定之國家,個人必須為團體鞠躬盡瘁的社會。然而,西方國家卻是個人主義掛帥的社會,重視個人發揮創造力,團體則是提供和贊助個人展開活動的場所。未來日本也應轉型為個人主義掛帥的社會,不這樣的話,日本很難在亞洲地區發揮應有的領導地位。
我個人認為務必要實現「知識立國」策略。大學和研究單位在創造知識、傳授知識、活用知識的責任與日俱增。未來更蓬勃發展的科技時代來臨之際,要跨越各種文化差異門檻是越來越困難,但是能從達爾文的淘汰論浪潮中生存下的新產業、從創投公司中誕生的新富豪,卻大有人在。發展新產業的關鍵就在技術革新。
【成為諾貝爾獎得主之五大要件】
要成為諾貝爾獎得主,必須力行以下的五大要件:
第一、不被過去的經驗套牢。
第二、崇拜大師無可厚非,但不要被大師的氣勢所震懾。
第三、要精挑細選善於取拾,不要被大量的資訊絆住而遲疑不前。
第四、為貫徹自己的主張而抗爭,不退縮。
第五、永保青春感性和孜孜不倦的「好奇心」。
【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提倡原子概念的德漠克利特(Demokritos)不就曾提出「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偶然就是必然」的說法嗎? 能成為諾貝爾獎得主究竟是偶然? 還是必然呢?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如果沒有將p-n結的寬度設定在0.01微米以下的話,如果沒有摻雜其他元素將寬度縮小的話,就不會發現「穿隧效應」,這是必然的研究結果。但是,卻沒預測到應用p-n結,會產生何種效應,這是偶然的發現,也是研究過程中最有趣部分。不過,當偶然的機會來臨時卻沒有能力掌握,那就只能望而心嘆。常言道:「機會偏愛有備之心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當今日本社會一致認同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在如此地得天獨厚的研究環境中預祝各位能立下豐功偉業的成就。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tension-type headache and migraine
in old classification, there was "combined headache", telling the co-existence of tension-type headache and migraine in the same patient. I am co-working with Professor Hung to translate and audit the book of headache in Japanese. Enjoy learning something updated in neurology and learn the excellence research attitude from this giant professor. Praise the Lord.
Lukas at the medical library study room. 2008/12/16 6 pm
Lukas at the medical library study room. 2008/12/16 6 pm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台灣豐田玉
台灣玉
豐田
花蓮縣壽豐鄉的豐田
http://www.twjade.org.tw/about.php
走入玉鄉
翻開玉史
尋玉寶圖
玉之賞析
創意玉坊
回首頁
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豐田,舊名「鯉魚尾」,西元1909~1917年,台灣總督府因這一帶土地豐饒且多水田,命名為「豐田」,地理涵蓋現今的豐坪、豐山與豐裡三村。豐山村倚鄰中央山脈(台九線224公里處),豐坪村隔花蓮溪與海岸山脈相望,豐裡村則位在兩個村的中間,整體山水景色十分秀麗。
台灣玉介紹影片
日據時期,日人為推動官營移民政策,在多重考慮下,選擇東台灣花蓮港廳區內的吉野(今吉安鄉)、豐田三村(豐山、豐裡、豐坪)、林田(今鳳林鎮大榮村、北林村)建立移民村。日人在豐田規劃整齊劃一的棋盤式聚落,建設醫院、警察局…等大型公共建築,而每戶住家都享有441坪的寬廣空間,完整的造村計畫,就如同將日本農村搬移到花蓮豐田。光復後,又有阿美族人及外省族群遷入,而現今豐田社區居民就居住在擁有日式背景、客家文化的社區,使得現在的豐田呈現多元風貌及深刻的文化軌跡。
民國50年代,在豐田礦區河床內發現台灣軟玉,後經礦物局訂名為台灣閃玉,曾經大量開採,製做出各種的玉器飾品,不僅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而豐田玉也被視為「台灣玉」的代名詞。民國60年代台灣玉打響「綠色閃玉」在全球寶石市場的名聲,曾締造世界第一的閃玉產量,但太多人以炸藥瘋狂開採,白白毀損一半以上的玉礦,加上礦體小、礦脈不規則分佈,大舉拉高開採成本,便宜的外國玉大舉攻佔全球市場,使台灣玉的榮景僅輝煌九年。 近年來由於政府的推動,配合當地業者的共同努力,目前豐田社區已從傳統加工廠轉型成為觀光工廠走向,我們熱誠地邀請您來此地體驗不一樣的台灣玉鄉。
指導單位:經濟部中小企處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
導覽咨詢及解說人員:邱坤成先生 聯絡電話:0919-281796
E-mail:info@twjade.org.tw
http://tw.myblog.yahoo.com/buy-money/article?mid=2295&next=2119&l=f&fid=62
玉
分類:原石礦石
2008/10/27 22:18
台灣豐田玉主要產地在花蓮縣壽豐鄉荖腦溪上游,1970年代,豐田玉也稱為「台灣玉」、「閃玉」,它的硬度在6至7度間,分為普通閃玉(Common Nephrite)、貓眼閃玉(Cat’s-eye Nephrite)與蠟光閃玉(Waxy Nephrite)。
台灣玉屬角閃石類,因此又稱「閃玉」,產於東部接觸變質之蛇紋岩中。它主要產於花蓮縣壽豐鄉的豐田,顏色為墨綠、翠綠、黃綠或淡黃灰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多少帶在片裡。因為還有少量之鉻鐵礦,因此常有黑色斑點或條紋。豐田西山林區所開採的玉石,俗稱為「豐田玉」。由於產於台灣,故學名稱之為「台灣軟玉」通稱為「台灣玉」。「台灣軟玉」有黑、綠、黃、白……等顏色。主要以暗草綠色為主,亦即通稱之「鹼菜色」,由半透明至不透明其主要之組成礦物為「透閃石」。
閃玉硬度6~6.5,比重2.98~3.10,以墨綠、翠綠、黃綠或淡黃色之塊狀,長纖維狀為多,具玻璃光澤,中度透明至不透明,在顯微鏡下係由細纖維狀或細毛絨狀的透閃石所集結而成,其間夾雜少量之鉻鐵礦、柘榴石、綠泥石、磁鐵礦,形成黑色的斑點或條紋。軟玉與蛇紋岩均為綠色,鑑別重點在:軟玉所含的二氧化矽(SiO2)及石灰(CaO)較高,蛇紋岩則氧化鎂(MgO)的含量較多;軟玉通常較蛇紋岩透明,硬度較高,比重略大,無磁性,蛇紋岩則反。
台灣玉溫潤剔透,材料大可雕成與人物一般高的擺設品,小至各項珠寶飾品,由於其硬度在6度以上,已達寶石的要件,即具有美麗、稀有、永久等特質。由於台灣玉的礦石主要多為透明石,是變質岩,具有良好的葉理(foliation)。玉器的製作與其特性息息相關,台灣玉的雕刻成品為扁平狀,適合各種人物及動物造型。台灣玉的平面加工,包括了規格尺寸與不規則尺寸之戒面與圓珠呈現方式。
豐田玉歷史:
1932年(昭和7年),日本人中島氏,於花蓮縣豐田荖腦山區發現白色纖維狀的石棉礦,由於石棉是隔熱、斷熱最好的絕緣體,可做為日本二次大戰期間軍事工業用途,因此日本人大量開採石棉銷往日本,而與石棉共生的的豐田玉則被當作廢石傾倒於河谷之中。
後來因石棉對呼吸道有害,日本人因而停止開採。臺灣光復後,1947年(民國36年)成立大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後因經營不善,1959年(民國 48)轉由中國石礦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繼續開採石棉與滑石,豐田玉仍然被當作是「廢石」丟棄。直到1961年(民國50年)左右,地質界廖學誠與譚立平教授等人實地考察與研究,在礦區河床與石棉坑道口的廢石區中發現,豐田的「廢石」竟是價值連城的閃玉。
在1965年中央日報刊載花蓮豐田蘊藏著閃玉的新聞後,豐田一夕間聚集了來自各地想開發玉石財的人潮。礦業公司、玉石加工廠及藝品店頓時林立,豐田地區成為富裕的村落,60年代豐田地區的計程車由3台成長至30-40台,戲院、商店、茶室也相繼成立。村子裡幾乎人人做玉石工作,豐田村大小玉石加工廠約50家,
為當時的臺灣賺進大筆外匯。在1962年至1986年間,臺灣所生產的閃玉為世界第一約佔全球總量的60%,使得純樸的豐田村幻化成東臺灣最繁華的村落,並贏得 「東部小九份」之名。
豐田
花蓮縣壽豐鄉的豐田
http://www.twjade.org.tw/about.php
走入玉鄉
翻開玉史
尋玉寶圖
玉之賞析
創意玉坊
回首頁
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豐田,舊名「鯉魚尾」,西元1909~1917年,台灣總督府因這一帶土地豐饒且多水田,命名為「豐田」,地理涵蓋現今的豐坪、豐山與豐裡三村。豐山村倚鄰中央山脈(台九線224公里處),豐坪村隔花蓮溪與海岸山脈相望,豐裡村則位在兩個村的中間,整體山水景色十分秀麗。
台灣玉介紹影片
日據時期,日人為推動官營移民政策,在多重考慮下,選擇東台灣花蓮港廳區內的吉野(今吉安鄉)、豐田三村(豐山、豐裡、豐坪)、林田(今鳳林鎮大榮村、北林村)建立移民村。日人在豐田規劃整齊劃一的棋盤式聚落,建設醫院、警察局…等大型公共建築,而每戶住家都享有441坪的寬廣空間,完整的造村計畫,就如同將日本農村搬移到花蓮豐田。光復後,又有阿美族人及外省族群遷入,而現今豐田社區居民就居住在擁有日式背景、客家文化的社區,使得現在的豐田呈現多元風貌及深刻的文化軌跡。
民國50年代,在豐田礦區河床內發現台灣軟玉,後經礦物局訂名為台灣閃玉,曾經大量開採,製做出各種的玉器飾品,不僅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而豐田玉也被視為「台灣玉」的代名詞。民國60年代台灣玉打響「綠色閃玉」在全球寶石市場的名聲,曾締造世界第一的閃玉產量,但太多人以炸藥瘋狂開採,白白毀損一半以上的玉礦,加上礦體小、礦脈不規則分佈,大舉拉高開採成本,便宜的外國玉大舉攻佔全球市場,使台灣玉的榮景僅輝煌九年。 近年來由於政府的推動,配合當地業者的共同努力,目前豐田社區已從傳統加工廠轉型成為觀光工廠走向,我們熱誠地邀請您來此地體驗不一樣的台灣玉鄉。
指導單位:經濟部中小企處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
導覽咨詢及解說人員:邱坤成先生 聯絡電話:0919-281796
E-mail:info@twjade.org.tw
http://tw.myblog.yahoo.com/buy-money/article?mid=2295&next=2119&l=f&fid=62
玉
分類:原石礦石
2008/10/27 22:18
台灣豐田玉主要產地在花蓮縣壽豐鄉荖腦溪上游,1970年代,豐田玉也稱為「台灣玉」、「閃玉」,它的硬度在6至7度間,分為普通閃玉(Common Nephrite)、貓眼閃玉(Cat’s-eye Nephrite)與蠟光閃玉(Waxy Nephrite)。
台灣玉屬角閃石類,因此又稱「閃玉」,產於東部接觸變質之蛇紋岩中。它主要產於花蓮縣壽豐鄉的豐田,顏色為墨綠、翠綠、黃綠或淡黃灰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多少帶在片裡。因為還有少量之鉻鐵礦,因此常有黑色斑點或條紋。豐田西山林區所開採的玉石,俗稱為「豐田玉」。由於產於台灣,故學名稱之為「台灣軟玉」通稱為「台灣玉」。「台灣軟玉」有黑、綠、黃、白……等顏色。主要以暗草綠色為主,亦即通稱之「鹼菜色」,由半透明至不透明其主要之組成礦物為「透閃石」。
閃玉硬度6~6.5,比重2.98~3.10,以墨綠、翠綠、黃綠或淡黃色之塊狀,長纖維狀為多,具玻璃光澤,中度透明至不透明,在顯微鏡下係由細纖維狀或細毛絨狀的透閃石所集結而成,其間夾雜少量之鉻鐵礦、柘榴石、綠泥石、磁鐵礦,形成黑色的斑點或條紋。軟玉與蛇紋岩均為綠色,鑑別重點在:軟玉所含的二氧化矽(SiO2)及石灰(CaO)較高,蛇紋岩則氧化鎂(MgO)的含量較多;軟玉通常較蛇紋岩透明,硬度較高,比重略大,無磁性,蛇紋岩則反。
台灣玉溫潤剔透,材料大可雕成與人物一般高的擺設品,小至各項珠寶飾品,由於其硬度在6度以上,已達寶石的要件,即具有美麗、稀有、永久等特質。由於台灣玉的礦石主要多為透明石,是變質岩,具有良好的葉理(foliation)。玉器的製作與其特性息息相關,台灣玉的雕刻成品為扁平狀,適合各種人物及動物造型。台灣玉的平面加工,包括了規格尺寸與不規則尺寸之戒面與圓珠呈現方式。
豐田玉歷史:
1932年(昭和7年),日本人中島氏,於花蓮縣豐田荖腦山區發現白色纖維狀的石棉礦,由於石棉是隔熱、斷熱最好的絕緣體,可做為日本二次大戰期間軍事工業用途,因此日本人大量開採石棉銷往日本,而與石棉共生的的豐田玉則被當作廢石傾倒於河谷之中。
後來因石棉對呼吸道有害,日本人因而停止開採。臺灣光復後,1947年(民國36年)成立大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後因經營不善,1959年(民國 48)轉由中國石礦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繼續開採石棉與滑石,豐田玉仍然被當作是「廢石」丟棄。直到1961年(民國50年)左右,地質界廖學誠與譚立平教授等人實地考察與研究,在礦區河床與石棉坑道口的廢石區中發現,豐田的「廢石」竟是價值連城的閃玉。
在1965年中央日報刊載花蓮豐田蘊藏著閃玉的新聞後,豐田一夕間聚集了來自各地想開發玉石財的人潮。礦業公司、玉石加工廠及藝品店頓時林立,豐田地區成為富裕的村落,60年代豐田地區的計程車由3台成長至30-40台,戲院、商店、茶室也相繼成立。村子裡幾乎人人做玉石工作,豐田村大小玉石加工廠約50家,
為當時的臺灣賺進大筆外匯。在1962年至1986年間,臺灣所生產的閃玉為世界第一約佔全球總量的60%,使得純樸的豐田村幻化成東臺灣最繁華的村落,並贏得 「東部小九份」之名。
sleep and health
Commentary
The Lancet, Volume 348, Issue 9020, Page 71, 13 July 1996doi:10.1016/S0140-6736(05)64601-6Cite or Link Using DOI
Impact of daytime sleepiness underrated
Ann Sharpley a
Sleepiness is appropriate and desirable at the usual retiring time. However, there is also a circadian propensity to feel mildly sleepy in the early to mid afternoon (between 2.00 and 5.00 pm).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s an important symptom of several chronic sleep disorders, including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narcolepsy, idiopathic hypersomnia, insomnia, and periodic limb-movement disorder. It is a common but often poorly recognised health problem. The tendency to sleep is increased by s ...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05)64601-6/fulltext
The Lancet, Volume 348, Issue 9020, Page 71, 13 July 1996
Impact of daytime sleepiness underrated
Ann Sharpley a
Sleepiness is appropriate and desirable at the usual retiring time. However, there is also a circadian propensity to feel mildly sleepy in the early to mid afternoon (between 2.00 and 5.00 pm).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s an important symptom of several chronic sleep disorders, including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narcolepsy, idiopathic hypersomnia, insomnia, and periodic limb-movement disorder. It is a common but often poorly recognised health problem. The tendency to sleep is increased by s ...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05)64601-6/fulltext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感恩節 11月第四個星期四 (航行了66天 1620/11/21安抵北美大陸的科德角,即今天美國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敦港。)
2010 /11/21? visit Boston? the habor of May follower
“上帝”的賜予──感恩節 ------------------------------------------------------------------------------------------------------------------------------------
每逢11月第四個星期四,美國人民便迎來了自己最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感恩節。這個節日始于1621年。那年秋天,遠涉重洋來到美洲的英國移民,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豐收,舉行了3天的狂歡活動。從此,這一習俗就沿續下來,並逐漸風行各地。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正式宣佈感恩節為國定假日。屆時,家家團聚,舉國同慶,其盛大﹑熱烈的情形,不亞于中國人過春節。
感恩節的起源,和英國基督教的宗教紛爭有關。大約在公元16世紀末到17世紀,英國清教徒發起了一場來勢猛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宣佈脫離國教,另立教會,主張清除基督教聖公會內部的殘餘影響。但是,在17世紀中葉時,保皇議會通過了,信奉國教法》,清教徒開始遭到政府和教會勢力的殘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審判,每時每刻都在威脅著清教徒。被逼無奈,他們祇得遷往荷蘭避難。但是,寄人籬下的日子不好過。在荷蘭,清教徒不僅沒能逃脫宗教迫害,而且飽受戰爭帶來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們難以忍受的是,遠在異國他鄉,孩子們受不到“英國式的教育,對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為了徹底逃脫宗教迫害的魔爪,為下一代保留住祖國的語言和傳統,他們再一次想到大遷徒。
天下雖大,何處是這群天涯淪落人的歸宿呢﹖想來想去,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倫布在100多年前發現的這塊“新大陸”,地域遼闊,物產富饒,而且有很多地方還是沒有國王。沒有議會﹑沒有劊子手﹑未開發的處女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烏飛。”只有在這樣的地方,他們才能輕輕鬆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傳播自己所喜歡的宗教,開拓出一塊屬於清教徒的人間樂園。
於是,清教徒的著名領袖布雷德福召集了102名同伴,在1620年9月,登上了一艘重180噸,長90英尺的木制帆船──五月花號,開始了哥倫布遠征式的冒險航行。對於航海來說,這艘有著浪漫名稱的船只未免太小了。由於形勢所迫,他們“選擇”的,又是一年中最糟的渡洋季節。不過,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為了找回失去的權利和自由,這群飽經懮患的人已經不顧一切了。
海上風急浪高,五月花號就像狂風暴雨中的一片樹葉,艱難地向前漂泊著,幾乎隨時都有船毀人亡的危險。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船只沒有遇到任何損害,並在航行了66天後,于11月21日安抵北美大陸的科德角,即今天美國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敦港。稍事休整後,五月花號繼續沿海岸線前進。由於逆風和時差,它沒有能到達預定的目的地──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反而在聖誕節後的第一天,把他們送上了新英格蘭的土地。
有意思的是,在這次充滿危險的遠征中,所有探險者只有一人死亡。但由於旅途中誕生了一名嬰兒,使到達美洲的人不多不少,仍然是102名。移民都是虔誠的教徒,無不手劃十字,衷心感謝上帝的睠顧。
現在,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完全是一塊陌生的土地,蜿蜒曲折的海岸線,顯得沉寂﹑荒涼。因此,大約在一個月內,移民們不敢貿然靠岸,仍然以船為家。在此期間,他們派出了偵察隊,乘坐小船在科德角灣沿線尋找定居地。一天,正在大家焦急等待的時候,偵察隊返回來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個適合移民們居住的﹑真正的“天堂”。“天堂”就是今天的普利茅斯港,這是一個天然的良港,非常適合五月花號停泊。港口附近有一個優良的漁場,可以提供大量的海產品。不遠處一片連綿起伏的小山,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把這塊土地環繞起來。在明亮的陽光下,結了冰的小溪反射著晶瑩的光澤,可以為移民們提供充足的淡水。開墾過的肥沃農田,一塊一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除此之外,他們還看到了一片雖然殘破,卻足以遮風避雨,幫助他們度過嚴冬的房屋……看起來,一切都不錯,而且不能再好了。唯一令他們感到迷惘的是,這片到處都有人類生活遺跡的土地,竟然看不到一個人影,一縷炊煙,顯得是那樣荒涼,倒好似事先就為他們準備的一樣。後來才知道,這裡原來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印第安村落。幾年前天花流行,全村人無一幸免,這才使它成了這群異國漂泊者的最佳避難所。
幾天後,五月花號渡過了科德角灣,在普利茅斯港拋下了錨鏈。移民們劃著小艇登陸時,按照古老的航海傳統,首先登上了一塊高聳于海面上的大礁石。五月花號上禮炮轟鳴,人聲鼎沸,共同慶祝新生活的開始。後來,這塊礁石就被稱為“普利茅斯石”,成為美洲新英格蘭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的歷史見證。
不過,對這些渴望幸福的移民來說,第一個冬天並不美好。從大西洋上吹來的凜冽寒風,像魔鬼一樣在空中嘶鳴,漫天的冰雪,無情地拍打著簡陋的住房。在這一片冰天雪地裡,移民們缺少必要的裝備,也缺乏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經驗。在繁忙勞動的重壓下,不少人累倒了,累病了,惡劣的飲食,難以忍受的嚴寒,使更多的人倒地不起。接踵而來的傳染病,奪去許多人的生命。一個冬天過去,歷盡千難萬險來到美洲
的102名移民,只剩下了50個。幾乎每天都有人死去,幾乎天天都有一家或幾家在做喪事。剛剛踏上這片土地時的歡樂沒有了。每個人﹑的心頭,都被一種空前絕望的氣氛所籠罩。一個夢,一個剛剛開始的美夢,難道就這樣被打破了嗎﹖每個人都在思索著。
就在移民們束手無策,坐以待斃時,第二年春天的一個早晨,一名印第安人走進了普利茅斯村。他自我介紹說,他是臨近村落的印第安酋長派來察看情況的。這是移民們來到美洲後接待的第一個客人。他們向客人傾訴了自己的來歷以及所經受的種種無以復加的苦難。印第安人默默地聽著,臉上流露出無限的憐憫和同情。事情就此有了轉機,幾天後,這名印度安人把他的酋長馬薩索德帶進了移民們的房屋。酋長是個慷慨熱情的人,他向移民表示了熱烈的歡迎,給他們送來了許多生活必需品作禮物。派來了最有經驗﹑最能幹的印第安人,教給移民們怎樣在這塊土地上生活,教他們捕魚﹑狩獵﹑耕作以及飼養火雞等技能。
這一年,天公作美,風調雨順,再加上印第安人的指導和幫助,移民們獲得了大豐收,終於闖過了生活的難關,過上了安定﹑富裕的日子,就在這一年秋天,已成為普利茅斯總督的布雷德福頒佈了舉行盛典,感謝上帝睠顧的決定,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個感恩節。當然,他沒有忘記為移民們排懮解難的真正“上帝”──熱情﹑好客﹑智慧的印第安人,特地邀請馬薩索德和他手下的印第安人前來參加節日慶典。
印第安人欣然接受了邀請,提前送來了5只鹿作為禮物。11月底的一天,移民們大擺筵席,桌子上擺滿了自山林中打來的野味和用自產的玉米﹑甫瓜﹑筍瓜﹑火雞等製作的佳餚。慶祝活動一共進行了3天,白天,賓主共同歡宴,暢敘友情。晚上,草地上燃起了熊熊簧火,在涼爽的秋風中,印第安小伙子同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年輕人一起跳舞﹑唱歌﹑摔跤﹑射箭,氣氛非常熱烈。
到了19世紀末﹐感恩節已經在美國東部的新西蘭州十分風行。1863年﹐林肯總統把感恩節定為國定假日。到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令﹐把感恩節定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美國人過感恩節主要是家人團聚﹐然後是大家一起享受一頓豐盛的節日晚餐。家人不住在一個城市的都要在感恩節前回家團圓。跟中國人過春節差不多。新聞媒體報導說﹐感恩節假期也是美國航空公司最緊張的時候﹐飛機幾乎班班客滿﹐還常常會出現班機誤點等的情形。可是﹐為了和家人團聚﹐共度節日﹐人們大概也是心甘情願的。
每逢感恩節﹐美國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火雞。火雞都已經成為感恩節的象徵了。另外他們通常還吃一些傳統的菜餚﹐例如西葫蘆﹑奶油洋蔥﹑土豆泥﹑南瓜派等等。紐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活動﹐那就是梅西百貨公司每年感恩節都要舉行節日遊行。
今天,在美國人心目中,感恩節是比聖誕節還要重要的節日。首先,它是一個長達4天的假日,足以使人們盡情狂歡﹑慶祝。其次,它也是傳統的家庭團聚的日子。感恩節期間,散居在他鄉外地的家人,都要趕回家過節,這已經成了全國性的習俗。此外,美國人一年中最重視的一餐,就是感恩節的晚宴。在美國這個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的國度裡,平日的飲食極為簡單。美國的快餐流行世界,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但在感恩節的夜晚,家家戶戶都大辦筵席,物品之豐盛,令人咋舌。在節日的餐桌上,上至總統,下至庶民,火雞和南瓜餅都是必備的。這兩味“珍品”體現了美國人民憶及先民開拓艱難﹑追思第一個感恩節的懷﹔日情緒。因此,感恩節也被稱為“火雞節”。
儘管感恩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每年節日期間,仍然有成千上萬人抽出余暇,前往普利茅斯港參觀﹑遊覽,重溫美國的歷史。今天,不僅美國人過感恩節,加拿大人也把它視為例行節日(按:加拿大感恩節是在十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一)。這或許因為,在加拿大這片廣闊的土地上,也生活著許多英國移民的後裔吧﹗
主要摘自﹕《外國風物從書》──世界知識出版社
“上帝”的賜予──感恩節 ------------------------------------------------------------------------------------------------------------------------------------
每逢11月第四個星期四,美國人民便迎來了自己最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感恩節。這個節日始于1621年。那年秋天,遠涉重洋來到美洲的英國移民,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豐收,舉行了3天的狂歡活動。從此,這一習俗就沿續下來,並逐漸風行各地。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正式宣佈感恩節為國定假日。屆時,家家團聚,舉國同慶,其盛大﹑熱烈的情形,不亞于中國人過春節。
感恩節的起源,和英國基督教的宗教紛爭有關。大約在公元16世紀末到17世紀,英國清教徒發起了一場來勢猛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宣佈脫離國教,另立教會,主張清除基督教聖公會內部的殘餘影響。但是,在17世紀中葉時,保皇議會通過了,信奉國教法》,清教徒開始遭到政府和教會勢力的殘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審判,每時每刻都在威脅著清教徒。被逼無奈,他們祇得遷往荷蘭避難。但是,寄人籬下的日子不好過。在荷蘭,清教徒不僅沒能逃脫宗教迫害,而且飽受戰爭帶來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們難以忍受的是,遠在異國他鄉,孩子們受不到“英國式的教育,對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為了徹底逃脫宗教迫害的魔爪,為下一代保留住祖國的語言和傳統,他們再一次想到大遷徒。
天下雖大,何處是這群天涯淪落人的歸宿呢﹖想來想去,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倫布在100多年前發現的這塊“新大陸”,地域遼闊,物產富饒,而且有很多地方還是沒有國王。沒有議會﹑沒有劊子手﹑未開發的處女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烏飛。”只有在這樣的地方,他們才能輕輕鬆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傳播自己所喜歡的宗教,開拓出一塊屬於清教徒的人間樂園。
於是,清教徒的著名領袖布雷德福召集了102名同伴,在1620年9月,登上了一艘重180噸,長90英尺的木制帆船──五月花號,開始了哥倫布遠征式的冒險航行。對於航海來說,這艘有著浪漫名稱的船只未免太小了。由於形勢所迫,他們“選擇”的,又是一年中最糟的渡洋季節。不過,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為了找回失去的權利和自由,這群飽經懮患的人已經不顧一切了。
海上風急浪高,五月花號就像狂風暴雨中的一片樹葉,艱難地向前漂泊著,幾乎隨時都有船毀人亡的危險。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船只沒有遇到任何損害,並在航行了66天後,于11月21日安抵北美大陸的科德角,即今天美國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敦港。稍事休整後,五月花號繼續沿海岸線前進。由於逆風和時差,它沒有能到達預定的目的地──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反而在聖誕節後的第一天,把他們送上了新英格蘭的土地。
有意思的是,在這次充滿危險的遠征中,所有探險者只有一人死亡。但由於旅途中誕生了一名嬰兒,使到達美洲的人不多不少,仍然是102名。移民都是虔誠的教徒,無不手劃十字,衷心感謝上帝的睠顧。
現在,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完全是一塊陌生的土地,蜿蜒曲折的海岸線,顯得沉寂﹑荒涼。因此,大約在一個月內,移民們不敢貿然靠岸,仍然以船為家。在此期間,他們派出了偵察隊,乘坐小船在科德角灣沿線尋找定居地。一天,正在大家焦急等待的時候,偵察隊返回來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個適合移民們居住的﹑真正的“天堂”。“天堂”就是今天的普利茅斯港,這是一個天然的良港,非常適合五月花號停泊。港口附近有一個優良的漁場,可以提供大量的海產品。不遠處一片連綿起伏的小山,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把這塊土地環繞起來。在明亮的陽光下,結了冰的小溪反射著晶瑩的光澤,可以為移民們提供充足的淡水。開墾過的肥沃農田,一塊一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除此之外,他們還看到了一片雖然殘破,卻足以遮風避雨,幫助他們度過嚴冬的房屋……看起來,一切都不錯,而且不能再好了。唯一令他們感到迷惘的是,這片到處都有人類生活遺跡的土地,竟然看不到一個人影,一縷炊煙,顯得是那樣荒涼,倒好似事先就為他們準備的一樣。後來才知道,這裡原來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印第安村落。幾年前天花流行,全村人無一幸免,這才使它成了這群異國漂泊者的最佳避難所。
幾天後,五月花號渡過了科德角灣,在普利茅斯港拋下了錨鏈。移民們劃著小艇登陸時,按照古老的航海傳統,首先登上了一塊高聳于海面上的大礁石。五月花號上禮炮轟鳴,人聲鼎沸,共同慶祝新生活的開始。後來,這塊礁石就被稱為“普利茅斯石”,成為美洲新英格蘭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的歷史見證。
不過,對這些渴望幸福的移民來說,第一個冬天並不美好。從大西洋上吹來的凜冽寒風,像魔鬼一樣在空中嘶鳴,漫天的冰雪,無情地拍打著簡陋的住房。在這一片冰天雪地裡,移民們缺少必要的裝備,也缺乏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經驗。在繁忙勞動的重壓下,不少人累倒了,累病了,惡劣的飲食,難以忍受的嚴寒,使更多的人倒地不起。接踵而來的傳染病,奪去許多人的生命。一個冬天過去,歷盡千難萬險來到美洲
的102名移民,只剩下了50個。幾乎每天都有人死去,幾乎天天都有一家或幾家在做喪事。剛剛踏上這片土地時的歡樂沒有了。每個人﹑的心頭,都被一種空前絕望的氣氛所籠罩。一個夢,一個剛剛開始的美夢,難道就這樣被打破了嗎﹖每個人都在思索著。
就在移民們束手無策,坐以待斃時,第二年春天的一個早晨,一名印第安人走進了普利茅斯村。他自我介紹說,他是臨近村落的印第安酋長派來察看情況的。這是移民們來到美洲後接待的第一個客人。他們向客人傾訴了自己的來歷以及所經受的種種無以復加的苦難。印第安人默默地聽著,臉上流露出無限的憐憫和同情。事情就此有了轉機,幾天後,這名印度安人把他的酋長馬薩索德帶進了移民們的房屋。酋長是個慷慨熱情的人,他向移民表示了熱烈的歡迎,給他們送來了許多生活必需品作禮物。派來了最有經驗﹑最能幹的印第安人,教給移民們怎樣在這塊土地上生活,教他們捕魚﹑狩獵﹑耕作以及飼養火雞等技能。
這一年,天公作美,風調雨順,再加上印第安人的指導和幫助,移民們獲得了大豐收,終於闖過了生活的難關,過上了安定﹑富裕的日子,就在這一年秋天,已成為普利茅斯總督的布雷德福頒佈了舉行盛典,感謝上帝睠顧的決定,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個感恩節。當然,他沒有忘記為移民們排懮解難的真正“上帝”──熱情﹑好客﹑智慧的印第安人,特地邀請馬薩索德和他手下的印第安人前來參加節日慶典。
印第安人欣然接受了邀請,提前送來了5只鹿作為禮物。11月底的一天,移民們大擺筵席,桌子上擺滿了自山林中打來的野味和用自產的玉米﹑甫瓜﹑筍瓜﹑火雞等製作的佳餚。慶祝活動一共進行了3天,白天,賓主共同歡宴,暢敘友情。晚上,草地上燃起了熊熊簧火,在涼爽的秋風中,印第安小伙子同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年輕人一起跳舞﹑唱歌﹑摔跤﹑射箭,氣氛非常熱烈。
到了19世紀末﹐感恩節已經在美國東部的新西蘭州十分風行。1863年﹐林肯總統把感恩節定為國定假日。到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令﹐把感恩節定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美國人過感恩節主要是家人團聚﹐然後是大家一起享受一頓豐盛的節日晚餐。家人不住在一個城市的都要在感恩節前回家團圓。跟中國人過春節差不多。新聞媒體報導說﹐感恩節假期也是美國航空公司最緊張的時候﹐飛機幾乎班班客滿﹐還常常會出現班機誤點等的情形。可是﹐為了和家人團聚﹐共度節日﹐人們大概也是心甘情願的。
每逢感恩節﹐美國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火雞。火雞都已經成為感恩節的象徵了。另外他們通常還吃一些傳統的菜餚﹐例如西葫蘆﹑奶油洋蔥﹑土豆泥﹑南瓜派等等。紐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活動﹐那就是梅西百貨公司每年感恩節都要舉行節日遊行。
今天,在美國人心目中,感恩節是比聖誕節還要重要的節日。首先,它是一個長達4天的假日,足以使人們盡情狂歡﹑慶祝。其次,它也是傳統的家庭團聚的日子。感恩節期間,散居在他鄉外地的家人,都要趕回家過節,這已經成了全國性的習俗。此外,美國人一年中最重視的一餐,就是感恩節的晚宴。在美國這個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的國度裡,平日的飲食極為簡單。美國的快餐流行世界,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但在感恩節的夜晚,家家戶戶都大辦筵席,物品之豐盛,令人咋舌。在節日的餐桌上,上至總統,下至庶民,火雞和南瓜餅都是必備的。這兩味“珍品”體現了美國人民憶及先民開拓艱難﹑追思第一個感恩節的懷﹔日情緒。因此,感恩節也被稱為“火雞節”。
儘管感恩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每年節日期間,仍然有成千上萬人抽出余暇,前往普利茅斯港參觀﹑遊覽,重溫美國的歷史。今天,不僅美國人過感恩節,加拿大人也把它視為例行節日(按:加拿大感恩節是在十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一)。這或許因為,在加拿大這片廣闊的土地上,也生活著許多英國移民的後裔吧﹗
主要摘自﹕《外國風物從書》──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三聚氰胺」 NTU professors' opinion on food safety
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Content.asp?num=939&sn=8252
臺大公共論壇-從毒牛奶事件後看食品安全
兩岸食品安全議題備受關切,本校鑑於食品安全嚴重影響人們生命安危及權
益,特別於陳江會前召開臺大公共論壇記者會,提供主政者參考。出席學者從
食品安全過去歷史發展,到現在各層面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提出分析,並嘗試提
出解決之道。主持人包宗和副校長認為,當前食品安全最大的挑戰是「未知」
的毒物,政府應該把食品安全比照其他先進國家的模式,提升到國土安全等
級,並且提升行政管理層級。 論壇議題如下。
毒理學於食品安全的角色
康照洲 教授
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
「零毒物」的食物應該是一般民眾所要求的,但在毒理學的角度來看,似乎是
不可能的事。因為所有物質都具有毒性,是否會造成中毒,端看其劑量(暴露
量,簡單的說就是吃進多少量)和其使用法而定。所以並不是吃下化學毒物或
生物毒素就會中毒或產生危害,要看到底吃多少或在甚麼狀況下吃。舉例來
說,我們一般使用的食鹽,在大量攝食時也會產生中毒(急毒性),於正常情
況下我們是不可能吃到如此大量的,因此不會有立即危害。可是長期(慢毒
性)吃太鹹的食物或是同時具有心臟或腎臟的疾病時,雖然沒有吃下大量食
鹽,也會對健康造成重大影響。而毒理學家用一些動物毒性試驗的結果或流行
病學的調查,針對所有已知的物質各別計算出甚麼可以大量使用(急毒性)或
是甚麼劑量下可以長期(慢毒性)使用的評估數據,供政府機關參考制訂安全
劑量。所以只要吃進去的東西是在安全的劑量下,我們應該可以安心的享用所
謂「零風險」或「安全」的食物。只是在這多元的社會及難以預測的環境下,
「零風險」的食物在世界各國只能當成一項追尋的目標。
在食物製備過程中,除了食品原料本身所含的天然毒素外,尚有來自因蔬果類
植物或家禽畜動物在成長時自環境中吸收或食入的物質。例如,殘留於食物原
料中農藥及動物用藥,還有因環境的污染物而造成食物的污染,甚至於在加工
過程中游離至食物中或因化學變化所產生許許多多存在食物中的化合物等。因
此造成在我們一般食用的食品中都會含有許多已知或未知的外來添加物,所幸
除了因重大污染或人為大量掺假外,這些物質的含量應該不高。而在食品受到
污染時,除了毒性較大者,如肉毒桿菌素、黃趜毒素、戴奧辛、汞等,或者因
人為的掺加及大量的污染,應不至於產生重大危害。由於有太多未知或未預期
的外來物質會透過不同方式進入食品中,我們對於食品中所含物質的種類、含
量及其可能產生的危害,仍有許多不可預測的空間。例如在此次三聚氰胺因大
量掺假於飼料和奶粉中而導致寵物及嬰幼兒的死亡事件發生之前,我們對三聚
氰胺造成人類的毒性及其在食物鏈的分配及含量所知非常有限。而層出不窮的
食品安全事件,顯示提升食品的安全衛生品管,與加強原物料及加工過程的研
究與管理,不但重要且須立即加強。
既然在一般食品含有這麼多化學物質,衛生單位又要如何確保食品的安全性
呢?在確保食品的安全性上,衛生單位會針對食品原料本身以及一些合法使用
但會殘留在食物上的物質,例如合法添加物、農藥及動物用藥,衛生執行單位
都會依其動物毒性試驗的結果,估算出人類的可容許每日攝取量 (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因此當我們在使用食品原料或是農藥及動物用藥時皆要
依照規定,並注意加工過程的安全衛生,才能確保食品的安全。除此之外,另
一件更重要的事,是我們必須針對一些因加工過程中跑到食物裡或可能存在的
污染物設定一個可容許之安全耐受量 (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以作
為安全檢測及風險評估之依據。對於常見的汙染物,例如重金屬及大腸桿菌
等,也會設定一些管制數值。這些數值的訂定,並非表示這些污染物就可變成
合法的添加物,而是為了管制以確保食品安全衛生之用,而這些數值也是國際
間相互進出口食品時所用來保障品質之用。
舉例來說,三聚氰胺雖然不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物,但因為其為一些餐具的
原料或一些食品包裝的合法黏著劑,因此食品中可能含有來自餐具、食品包裝
容器或食品加工設備之溶出。三聚氰胺亦為合法農藥,賽滅淨(cyromazine),
之代謝物,因此即使未添加,三聚氰胺亦可能存在食品中。一些國家統稱這類
在食品原料在栽種飼養時或加工過程中自製造器具或包裝游離出而變成食品的
一部份之物質為「間接」添加物,有別於因加工須要而「直接」加入的合法添
加物。然而因為台灣目前並未有特別的名詞來解釋這類添加物,因此對這些自
然殘留物質大多以污染物來通稱,往往會造成一些負面的印象。
本次在奶粉中發現三聚氰胺與2007年美國發生飼料內高量三聚氰胺情況類似,
都是商人為了加強含氮量或增加偽蛋白量而大量掺假的行為。一般來說這類掺
假的產品都含有極高量的三聚氰胺,達數千ppm(part per million,百萬分之
一)以上,與上面所述一般自然背景或加工污染的情況不一樣,濃度也相對較
大。因此在衛生管制上,我們有必要將掺假而造成中毒的案件與一般因製備過
程所造成的污染有所區分。如以上所述,大部份食品在製備或儲存的過程中都
有可能受到不可避免的污染甚至人為的污染,而這些限值的設定只是用來作為
評估該食品是否仍在安全食用之範圍,並非作為這些污染物可用來掺偽的限
量。另外,由於全球化,國與國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食品相互進出口行為,然
而每個國家所使用的食品原料及加工過程皆有所不同,例如不同農藥或動物用
藥的使用。因此就算是進口國沒有使用的物質,也會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或歐盟
等世界組織的所訂定的ADI值,設定所謂的檢驗值,以確保進口食品的安全
性。
那麼這些所謂的檢驗值或行動值又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同樣以三聚氰胺來作
為例子,並依據最近美國藥物食品署FDA發表的文件來說明。FDA依毒理資料計
算出一個60公斤成人之TDI為37.8毫克(表示吃下此劑量的三聚氰胺應無危害之
慮),同時假設成年人以每人每天攝食的食品中有一半(約1.5公斤)的食品受
到三聚氰胺的污染,相當於三聚氰胺的污染的限值可達約25 ppm(37.8毫克除
以1.5公斤)。但是為了有更安全的保護,再以10為安全極限(Margin of
Safety,MOS),因此將25除以10即為2.5 ppm為限值。而此數值一方面是用來作
為查驗或判斷是否為人為污染,另一方面也讓民眾瞭解在此污染值之下的食物
應當是安全的。當然,或許不同的專家會有不同的計算,但這種算法是目前較
通用的一種標準。在此要再強調的是,這個以TDI來計算的數值主要是針對食品
污染物用來作為風險管理的檢驗限值,並非合法添加的限值。此類限值的設定
都有其一定的規範及計算公式,並非許多人誤以為是用測量儀器的限值來訂定
的。另外,也有一些錯誤的訊息說任何限值都應該設在ppb(十億分之一)而不
應該是ppm的程度,也用此概念來說政府並未為人民的安全設想。如我之前的說
明,這些限值都是由該物質的TDI估算出來的,而TDI的大小也表示該物質的毒
性(TDI愈大表示毒性愈小,也就是說要吃大量才會有危害),因此限值是以
ppb或ppm來表示,端視其毒性大小而定。當然,當你看到某一物質的使用限值
是在ppb範圍,你可以知到其危害性應該會較大,也應盡量避免去接觸。
而一個安全限值的設定,除了要依毒性的大小來考慮外,食物攝取量(暴露
量)也是一個重要考量因素。之前有許多人在質疑如果以2.5 ppm來設定人的食
品,而飼料之限值為2.0 ppm,會不會有人不如豬的意思。由於,除了嬰幼兒,
牛奶並非一般成人的主食,因此每日總攝取量並不高。反之,飼料為家禽畜及
寵物的唯一食物,因此有必要將限值設低。同理,因嬰幼兒奶粉為嬰幼兒唯一
或主要之食物來源,且其腎臟的功能尚未健全,故有必要將嬰幼兒奶粉的限值
訂低一點,並以最嚴格的方式來把關。
由於有許多新的化學物質以及產品將會不斷被製造出來,我們也會面對許多以
往不知的生物性污染物不斷的演變出來,更由於許多業者不斷的想出要增加生
產或降低成本的欺騙方法,導致食品的污染事件一定會不斷的再發生。那麼,
我們是否只能訂一些檢驗的數字,而一再容忍這些在不應該或不預期會出現在
食品裡的化學物質。目前或許是這樣,但是我們應當期待政府或研究機構應該
加強相關的研究,以便解決日後將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在許多先進的國
家,皆把食品安全問題放在等同國土安全的地位來看待,不僅在衛生管理單位
有著充份的人力與經費,更有許多外圍的獨立研究機構以及與學校合作的研究
單位來支援,提供更多的資訊讓衛生管理當局能作出更正確以及更安全的決
策。另外,由於食品安全的問題,不僅與衛生署更與環保署以及農委會等相關
部會息息相關,因此如何形成一個跨部會的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單位也是重要的
課題。畢竟,除了進口或本土食品的安全問題,這些問題也會出現在我們出口
的食品裡,舉凡醬油內MCPD的問題、魚類含氯黴素等,也曾為台灣出口的食品
造成困擾,進而影響了台灣食品的聲譽。因此,政府不應只以平息單一事件為
目標,更應積極提出改善食品安全衛生的管理方案,讓民眾免於恐慌並重拾對
政府以及專業的信心。但是我也要呼籲,所有的業者應當本著良心,注意所有
生產、製備、販賣的過程,並拒絕使用來路不明或品質低落的原料,才有辦法
杜絕所有「毒害」食品。
一旦發生了重大污染危害事件,政府首先必要立即將污染的食品自市場撤出,
並將處理方法以及風險評估的資訊公開,以安定市場以及讓民眾充份瞭解危害
之程度。然而民眾也要以正面的角度來面對事件,不要隨著一般媒體起舞散發
錯誤的訊息,更不要讓政治凌駕了專業,畢竟民生問題應該是不論主政或在野
的政黨所應共同關注的問題,不應該被用來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此次農訓雜
誌願意以記取這次三聚氰胺事件的教訓,來探討政府未來在食品安全的把關上
應如何改進,以及台灣的食品業者應如何利用此機會創造出未來的商機,我個
人覺得非常好,也希望大家一起來為創造「無風險」以及「更安全」的食品來
努力。
從消費者該如何看食品安全
孫璐西教授
臺大食品科學研究所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人人都希望能天天快樂
安心的享受食物的美味與營養。近日來的「毒牛奶」事件讓消費大眾對食物充
滿了恐懼感。許多家長不知該買那個廠牌的奶粉給孩子吃,大家站在食品貨架
前伸手又縮手,看著各式食品,就是鼓不起勇氣去買。這是一場充滿了食物的
「糧荒」,是多麼地諷刺與悲哀。
衛生署是這次「三聚氰胺」事件的最大受害者,在輿論壓力下失去了一位優秀
的署長,署內的官員從上到下這段期間真是忙翻了天,日夜加班工作,希望能
讓民眾吃的安心。可惜衛生署過去對食品衛生安全的經費與人力的投入遠不及
對醫藥衛生方面,而各縣市政府衛生單位的食品衛生稽查人員更是少得可憐,
遠比不上鄰近的日韓與香港。雖然我國國內的食品安全已有良好的把關架構與
制度,加工業者也都能依規範行事,但是由於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WTO),由國
外輸入的各種食品與食品原物料日漸增加,進口食品安全問題將是目前最需重
視的。政府各單位包括衛生署、農委會、經濟部與環保署等都應投入此一把關
工作,並建立一套分工與協調的機制,尤其對於緊急事件的因應與處理更宜有
一套標準作業流程,並定期演練,以避免類似三聚氰胺的食品安全事件再度發
生時的慌亂。
食品業者是此次毒奶事件的第二大受害者,業者人心惶惶,深恐自家產品被驗
出含有三聚氰胺,不但影響商譽,更損失數以億計的營業額。由於加工食品是
工業產品與一般生鮮食品完全不同,需有各種原物料與調配料的供應者,又有
複雜的加工製造與包裝過程,使用不同的設備,每一個環節都得小心控制。絕
對不能為了省錢或省事而便宜行事。食品加工業是一個良心事業,自己不敢吃
的東西怎能做給別人吃!對於各供應鏈的每一環節都得嚴加進行品質管控的自主
管理,並確實遵守政府的法令規範,期望提供消費者健康美味的食品。
至於消費大眾,雖然在此次毒奶事件中並未蒙受實質的損傷,但是對食物的恐
懼與採購食物時心情的焦慮,卻不是金錢所能衡量。在此我們要呼籲大家理性
看待食品的安全問題,相信專業的判斷,千萬不要盲目地道聽塗說,網路傳言
與非專業的媒體名嘴都僅能造成恐慌。其實飲食的最大的原則就是「均衡」,
不要偏食,如此一來我們不會因某一毒物存在於某些類食品中而食入過量。此
外,慎選廠牌及有政府認證的標章,也是保護自己的方法。
加工與食品安全
葉安義教授兼所長
臺大食品科學研究所
加工是將食品材料轉變成消費者可食用的產品,使用的方法包括人工、機械、
包裝等技術,使農林漁牧產品具有更高的價值。食品加工具有增加保存期限,
改善(或創造)質地與風味,與抑制微生物之生長等功能。營養成分的保存,感
官性質的改善與保存性的提升是比較各種加工方法的三個重要因素,例如烘培
是創造感官性質的好方法。
避免微生物污染是加工的重要目標之一,熱可以殺死細菌,所以加熱是常用的
手段,製備罐頭中的殺菌程序為達到完全殺菌,可以長久保存,需使用100度C
以上的溫度,與較長的時間(常需要30分鐘),除了加熱以外,罐頭的材質、
封罐技術等相關設備,也都是不可或缺;高度的加熱雖可殺菌,但往往會破壞
產品的香味與口感,因此利用降低加熱程度,達到消滅病原菌的目的,但可保
存產品風味,我們常喝的鮮乳就是一個例子,由於產品中尚會有微生物,為減
緩其生長,故需冷藏,在保存期限內,食用該產品不會造成對人體的傷害。 於
冷凍點以下,微生物不易生長,因此可以避免食品之腐敗,此即為冷凍食品之
產生,但冷凍食品一旦解凍,即有遭到微生物污染之可能性。
另一種以脫水方法,避免微生物的生長,例如將鮮乳脫水(最常用的方法是噴霧
乾燥),製成奶粉,使保存期限增加許多。但奶粉之成分與母乳不同,因此於製
備時會加入所需的營養素,製成嬰兒奶粉,所添加的物質,統稱為食品添加
物,衛生署有相關法規,規定其使用的產品範圍與使用量,即我們常稱的”標
準”,食品添加物的目的是用來彌補加工之不足。
除了微生物之污染以外,食品材料中可能尚會有其他污染源,如化學物質、重
金屬等,但我們常用的加工方法均無法清除這些污染物,所以安全的食品原料
是製備安全的食品的基本條件。
加工帶給消費者食用之方便性,也增加了食品的保存性,但於加工過程中也可
能產生對人體不利的產物,例如多環芳烴,其中最受注目的是苯並(a)芘(benzo
(a)pyrene),常發生於烤肉中,已被認定是強致癌物,但烤肉香味可口,所以
盡量不吃烤焦的部份。
另一種是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 EC),該物質被證實為致突變物,可
能與致癌有關,存在於酒精性飲料及一般發酵食品中,對於不該存在的物質,
通常規定其檢出容許量例如餐酒中,EC含量不可超過30 ppb,此為檢出容許
量,與食品添加物的標準是完全不同。
3-單氯丙二醇常出現於經鹽酸水解植物蛋白的產品中,醬油是其中之一,該物
質為致癌物,會影響腎臟及生育。如前所述,加熱是加工常用的方式,但也有
可能產生有毒物質,例如,丙醯烯胺為可能致癌物,常發生於油炸澱粉類食品
(如薯條)。
加工是製備我們常吃的食品之必要方法之一,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非常密
切,善用技術,不添加不可食用的物質,並避免產生有害物質,是食品加工業
所努力的,加工技術的開發與研究人員,也需顧及技術與產品的安全性,以提
供安全的食品。
臺大公共論壇-從毒牛奶事件後看食品安全
兩岸食品安全議題備受關切,本校鑑於食品安全嚴重影響人們生命安危及權
益,特別於陳江會前召開臺大公共論壇記者會,提供主政者參考。出席學者從
食品安全過去歷史發展,到現在各層面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提出分析,並嘗試提
出解決之道。主持人包宗和副校長認為,當前食品安全最大的挑戰是「未知」
的毒物,政府應該把食品安全比照其他先進國家的模式,提升到國土安全等
級,並且提升行政管理層級。 論壇議題如下。
毒理學於食品安全的角色
康照洲 教授
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
「零毒物」的食物應該是一般民眾所要求的,但在毒理學的角度來看,似乎是
不可能的事。因為所有物質都具有毒性,是否會造成中毒,端看其劑量(暴露
量,簡單的說就是吃進多少量)和其使用法而定。所以並不是吃下化學毒物或
生物毒素就會中毒或產生危害,要看到底吃多少或在甚麼狀況下吃。舉例來
說,我們一般使用的食鹽,在大量攝食時也會產生中毒(急毒性),於正常情
況下我們是不可能吃到如此大量的,因此不會有立即危害。可是長期(慢毒
性)吃太鹹的食物或是同時具有心臟或腎臟的疾病時,雖然沒有吃下大量食
鹽,也會對健康造成重大影響。而毒理學家用一些動物毒性試驗的結果或流行
病學的調查,針對所有已知的物質各別計算出甚麼可以大量使用(急毒性)或
是甚麼劑量下可以長期(慢毒性)使用的評估數據,供政府機關參考制訂安全
劑量。所以只要吃進去的東西是在安全的劑量下,我們應該可以安心的享用所
謂「零風險」或「安全」的食物。只是在這多元的社會及難以預測的環境下,
「零風險」的食物在世界各國只能當成一項追尋的目標。
在食物製備過程中,除了食品原料本身所含的天然毒素外,尚有來自因蔬果類
植物或家禽畜動物在成長時自環境中吸收或食入的物質。例如,殘留於食物原
料中農藥及動物用藥,還有因環境的污染物而造成食物的污染,甚至於在加工
過程中游離至食物中或因化學變化所產生許許多多存在食物中的化合物等。因
此造成在我們一般食用的食品中都會含有許多已知或未知的外來添加物,所幸
除了因重大污染或人為大量掺假外,這些物質的含量應該不高。而在食品受到
污染時,除了毒性較大者,如肉毒桿菌素、黃趜毒素、戴奧辛、汞等,或者因
人為的掺加及大量的污染,應不至於產生重大危害。由於有太多未知或未預期
的外來物質會透過不同方式進入食品中,我們對於食品中所含物質的種類、含
量及其可能產生的危害,仍有許多不可預測的空間。例如在此次三聚氰胺因大
量掺假於飼料和奶粉中而導致寵物及嬰幼兒的死亡事件發生之前,我們對三聚
氰胺造成人類的毒性及其在食物鏈的分配及含量所知非常有限。而層出不窮的
食品安全事件,顯示提升食品的安全衛生品管,與加強原物料及加工過程的研
究與管理,不但重要且須立即加強。
既然在一般食品含有這麼多化學物質,衛生單位又要如何確保食品的安全性
呢?在確保食品的安全性上,衛生單位會針對食品原料本身以及一些合法使用
但會殘留在食物上的物質,例如合法添加物、農藥及動物用藥,衛生執行單位
都會依其動物毒性試驗的結果,估算出人類的可容許每日攝取量 (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因此當我們在使用食品原料或是農藥及動物用藥時皆要
依照規定,並注意加工過程的安全衛生,才能確保食品的安全。除此之外,另
一件更重要的事,是我們必須針對一些因加工過程中跑到食物裡或可能存在的
污染物設定一個可容許之安全耐受量 (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以作
為安全檢測及風險評估之依據。對於常見的汙染物,例如重金屬及大腸桿菌
等,也會設定一些管制數值。這些數值的訂定,並非表示這些污染物就可變成
合法的添加物,而是為了管制以確保食品安全衛生之用,而這些數值也是國際
間相互進出口食品時所用來保障品質之用。
舉例來說,三聚氰胺雖然不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物,但因為其為一些餐具的
原料或一些食品包裝的合法黏著劑,因此食品中可能含有來自餐具、食品包裝
容器或食品加工設備之溶出。三聚氰胺亦為合法農藥,賽滅淨(cyromazine),
之代謝物,因此即使未添加,三聚氰胺亦可能存在食品中。一些國家統稱這類
在食品原料在栽種飼養時或加工過程中自製造器具或包裝游離出而變成食品的
一部份之物質為「間接」添加物,有別於因加工須要而「直接」加入的合法添
加物。然而因為台灣目前並未有特別的名詞來解釋這類添加物,因此對這些自
然殘留物質大多以污染物來通稱,往往會造成一些負面的印象。
本次在奶粉中發現三聚氰胺與2007年美國發生飼料內高量三聚氰胺情況類似,
都是商人為了加強含氮量或增加偽蛋白量而大量掺假的行為。一般來說這類掺
假的產品都含有極高量的三聚氰胺,達數千ppm(part per million,百萬分之
一)以上,與上面所述一般自然背景或加工污染的情況不一樣,濃度也相對較
大。因此在衛生管制上,我們有必要將掺假而造成中毒的案件與一般因製備過
程所造成的污染有所區分。如以上所述,大部份食品在製備或儲存的過程中都
有可能受到不可避免的污染甚至人為的污染,而這些限值的設定只是用來作為
評估該食品是否仍在安全食用之範圍,並非作為這些污染物可用來掺偽的限
量。另外,由於全球化,國與國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食品相互進出口行為,然
而每個國家所使用的食品原料及加工過程皆有所不同,例如不同農藥或動物用
藥的使用。因此就算是進口國沒有使用的物質,也會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或歐盟
等世界組織的所訂定的ADI值,設定所謂的檢驗值,以確保進口食品的安全
性。
那麼這些所謂的檢驗值或行動值又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同樣以三聚氰胺來作
為例子,並依據最近美國藥物食品署FDA發表的文件來說明。FDA依毒理資料計
算出一個60公斤成人之TDI為37.8毫克(表示吃下此劑量的三聚氰胺應無危害之
慮),同時假設成年人以每人每天攝食的食品中有一半(約1.5公斤)的食品受
到三聚氰胺的污染,相當於三聚氰胺的污染的限值可達約25 ppm(37.8毫克除
以1.5公斤)。但是為了有更安全的保護,再以10為安全極限(Margin of
Safety,MOS),因此將25除以10即為2.5 ppm為限值。而此數值一方面是用來作
為查驗或判斷是否為人為污染,另一方面也讓民眾瞭解在此污染值之下的食物
應當是安全的。當然,或許不同的專家會有不同的計算,但這種算法是目前較
通用的一種標準。在此要再強調的是,這個以TDI來計算的數值主要是針對食品
污染物用來作為風險管理的檢驗限值,並非合法添加的限值。此類限值的設定
都有其一定的規範及計算公式,並非許多人誤以為是用測量儀器的限值來訂定
的。另外,也有一些錯誤的訊息說任何限值都應該設在ppb(十億分之一)而不
應該是ppm的程度,也用此概念來說政府並未為人民的安全設想。如我之前的說
明,這些限值都是由該物質的TDI估算出來的,而TDI的大小也表示該物質的毒
性(TDI愈大表示毒性愈小,也就是說要吃大量才會有危害),因此限值是以
ppb或ppm來表示,端視其毒性大小而定。當然,當你看到某一物質的使用限值
是在ppb範圍,你可以知到其危害性應該會較大,也應盡量避免去接觸。
而一個安全限值的設定,除了要依毒性的大小來考慮外,食物攝取量(暴露
量)也是一個重要考量因素。之前有許多人在質疑如果以2.5 ppm來設定人的食
品,而飼料之限值為2.0 ppm,會不會有人不如豬的意思。由於,除了嬰幼兒,
牛奶並非一般成人的主食,因此每日總攝取量並不高。反之,飼料為家禽畜及
寵物的唯一食物,因此有必要將限值設低。同理,因嬰幼兒奶粉為嬰幼兒唯一
或主要之食物來源,且其腎臟的功能尚未健全,故有必要將嬰幼兒奶粉的限值
訂低一點,並以最嚴格的方式來把關。
由於有許多新的化學物質以及產品將會不斷被製造出來,我們也會面對許多以
往不知的生物性污染物不斷的演變出來,更由於許多業者不斷的想出要增加生
產或降低成本的欺騙方法,導致食品的污染事件一定會不斷的再發生。那麼,
我們是否只能訂一些檢驗的數字,而一再容忍這些在不應該或不預期會出現在
食品裡的化學物質。目前或許是這樣,但是我們應當期待政府或研究機構應該
加強相關的研究,以便解決日後將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在許多先進的國
家,皆把食品安全問題放在等同國土安全的地位來看待,不僅在衛生管理單位
有著充份的人力與經費,更有許多外圍的獨立研究機構以及與學校合作的研究
單位來支援,提供更多的資訊讓衛生管理當局能作出更正確以及更安全的決
策。另外,由於食品安全的問題,不僅與衛生署更與環保署以及農委會等相關
部會息息相關,因此如何形成一個跨部會的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單位也是重要的
課題。畢竟,除了進口或本土食品的安全問題,這些問題也會出現在我們出口
的食品裡,舉凡醬油內MCPD的問題、魚類含氯黴素等,也曾為台灣出口的食品
造成困擾,進而影響了台灣食品的聲譽。因此,政府不應只以平息單一事件為
目標,更應積極提出改善食品安全衛生的管理方案,讓民眾免於恐慌並重拾對
政府以及專業的信心。但是我也要呼籲,所有的業者應當本著良心,注意所有
生產、製備、販賣的過程,並拒絕使用來路不明或品質低落的原料,才有辦法
杜絕所有「毒害」食品。
一旦發生了重大污染危害事件,政府首先必要立即將污染的食品自市場撤出,
並將處理方法以及風險評估的資訊公開,以安定市場以及讓民眾充份瞭解危害
之程度。然而民眾也要以正面的角度來面對事件,不要隨著一般媒體起舞散發
錯誤的訊息,更不要讓政治凌駕了專業,畢竟民生問題應該是不論主政或在野
的政黨所應共同關注的問題,不應該被用來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此次農訓雜
誌願意以記取這次三聚氰胺事件的教訓,來探討政府未來在食品安全的把關上
應如何改進,以及台灣的食品業者應如何利用此機會創造出未來的商機,我個
人覺得非常好,也希望大家一起來為創造「無風險」以及「更安全」的食品來
努力。
從消費者該如何看食品安全
孫璐西教授
臺大食品科學研究所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人人都希望能天天快樂
安心的享受食物的美味與營養。近日來的「毒牛奶」事件讓消費大眾對食物充
滿了恐懼感。許多家長不知該買那個廠牌的奶粉給孩子吃,大家站在食品貨架
前伸手又縮手,看著各式食品,就是鼓不起勇氣去買。這是一場充滿了食物的
「糧荒」,是多麼地諷刺與悲哀。
衛生署是這次「三聚氰胺」事件的最大受害者,在輿論壓力下失去了一位優秀
的署長,署內的官員從上到下這段期間真是忙翻了天,日夜加班工作,希望能
讓民眾吃的安心。可惜衛生署過去對食品衛生安全的經費與人力的投入遠不及
對醫藥衛生方面,而各縣市政府衛生單位的食品衛生稽查人員更是少得可憐,
遠比不上鄰近的日韓與香港。雖然我國國內的食品安全已有良好的把關架構與
制度,加工業者也都能依規範行事,但是由於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WTO),由國
外輸入的各種食品與食品原物料日漸增加,進口食品安全問題將是目前最需重
視的。政府各單位包括衛生署、農委會、經濟部與環保署等都應投入此一把關
工作,並建立一套分工與協調的機制,尤其對於緊急事件的因應與處理更宜有
一套標準作業流程,並定期演練,以避免類似三聚氰胺的食品安全事件再度發
生時的慌亂。
食品業者是此次毒奶事件的第二大受害者,業者人心惶惶,深恐自家產品被驗
出含有三聚氰胺,不但影響商譽,更損失數以億計的營業額。由於加工食品是
工業產品與一般生鮮食品完全不同,需有各種原物料與調配料的供應者,又有
複雜的加工製造與包裝過程,使用不同的設備,每一個環節都得小心控制。絕
對不能為了省錢或省事而便宜行事。食品加工業是一個良心事業,自己不敢吃
的東西怎能做給別人吃!對於各供應鏈的每一環節都得嚴加進行品質管控的自主
管理,並確實遵守政府的法令規範,期望提供消費者健康美味的食品。
至於消費大眾,雖然在此次毒奶事件中並未蒙受實質的損傷,但是對食物的恐
懼與採購食物時心情的焦慮,卻不是金錢所能衡量。在此我們要呼籲大家理性
看待食品的安全問題,相信專業的判斷,千萬不要盲目地道聽塗說,網路傳言
與非專業的媒體名嘴都僅能造成恐慌。其實飲食的最大的原則就是「均衡」,
不要偏食,如此一來我們不會因某一毒物存在於某些類食品中而食入過量。此
外,慎選廠牌及有政府認證的標章,也是保護自己的方法。
加工與食品安全
葉安義教授兼所長
臺大食品科學研究所
加工是將食品材料轉變成消費者可食用的產品,使用的方法包括人工、機械、
包裝等技術,使農林漁牧產品具有更高的價值。食品加工具有增加保存期限,
改善(或創造)質地與風味,與抑制微生物之生長等功能。營養成分的保存,感
官性質的改善與保存性的提升是比較各種加工方法的三個重要因素,例如烘培
是創造感官性質的好方法。
避免微生物污染是加工的重要目標之一,熱可以殺死細菌,所以加熱是常用的
手段,製備罐頭中的殺菌程序為達到完全殺菌,可以長久保存,需使用100度C
以上的溫度,與較長的時間(常需要30分鐘),除了加熱以外,罐頭的材質、
封罐技術等相關設備,也都是不可或缺;高度的加熱雖可殺菌,但往往會破壞
產品的香味與口感,因此利用降低加熱程度,達到消滅病原菌的目的,但可保
存產品風味,我們常喝的鮮乳就是一個例子,由於產品中尚會有微生物,為減
緩其生長,故需冷藏,在保存期限內,食用該產品不會造成對人體的傷害。 於
冷凍點以下,微生物不易生長,因此可以避免食品之腐敗,此即為冷凍食品之
產生,但冷凍食品一旦解凍,即有遭到微生物污染之可能性。
另一種以脫水方法,避免微生物的生長,例如將鮮乳脫水(最常用的方法是噴霧
乾燥),製成奶粉,使保存期限增加許多。但奶粉之成分與母乳不同,因此於製
備時會加入所需的營養素,製成嬰兒奶粉,所添加的物質,統稱為食品添加
物,衛生署有相關法規,規定其使用的產品範圍與使用量,即我們常稱的”標
準”,食品添加物的目的是用來彌補加工之不足。
除了微生物之污染以外,食品材料中可能尚會有其他污染源,如化學物質、重
金屬等,但我們常用的加工方法均無法清除這些污染物,所以安全的食品原料
是製備安全的食品的基本條件。
加工帶給消費者食用之方便性,也增加了食品的保存性,但於加工過程中也可
能產生對人體不利的產物,例如多環芳烴,其中最受注目的是苯並(a)芘(benzo
(a)pyrene),常發生於烤肉中,已被認定是強致癌物,但烤肉香味可口,所以
盡量不吃烤焦的部份。
另一種是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 EC),該物質被證實為致突變物,可
能與致癌有關,存在於酒精性飲料及一般發酵食品中,對於不該存在的物質,
通常規定其檢出容許量例如餐酒中,EC含量不可超過30 ppb,此為檢出容許
量,與食品添加物的標準是完全不同。
3-單氯丙二醇常出現於經鹽酸水解植物蛋白的產品中,醬油是其中之一,該物
質為致癌物,會影響腎臟及生育。如前所述,加熱是加工常用的方式,但也有
可能產生有毒物質,例如,丙醯烯胺為可能致癌物,常發生於油炸澱粉類食品
(如薯條)。
加工是製備我們常吃的食品之必要方法之一,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非常密
切,善用技術,不添加不可食用的物質,並避免產生有害物質,是食品加工業
所努力的,加工技術的開發與研究人員,也需顧及技術與產品的安全性,以提
供安全的食品。
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對修正「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實績費率實施辦法」草案之意見
對修正「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實績費率實施辦法」草案之意見 2008/10/31
行政院勞委會於2008/10/27預告修正「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實績費率實施辦法」草案,其內容提到-為使實績費率能確實反映雇主之職業災害責任,上、下班交通意外災害將不列入實績費率計算範圍。平心而論,上班時間,勞工趕著去上班,目的是提供勞務;下班則是勞工經過一天勞心或勞力的工作,其精神體力消耗很多,之後在路上若不幸遇到交通事故,現行的勞保制度認定此屬職業災害,由勞保給付醫療費用,並將其納入實績費率之計算。將上、下班災害列入實績費率計算範圍國家包括法國、德國、奧地利與台灣等。
根據王榮德教授過去的研究顯示,勞工在工作場所受到有機溶劑的化學性暴露,下班回家途中發生交通事故的比例會上升(Chiang CW et al, 2005)。有機溶劑化學性的暴露會影響勞工神經行為的表現,會影響勞工的認知功能,神經行為的表現會變差,因此在下班途中會造成交通事故的增加。
台灣的經濟奇蹟是由千萬勞工所產生,現在服務業裡許多人必須超時工作,加班後回家時間已晚,下班途中發生的交通事故,其實要考慮超時工作引起神經行為方面認知缺陷所造成;根據實證研究顯示,超時工作及睡眠不足會引起注意力與反應力的下降,容易產生交通事故,以美國為例,住院醫師下班後發生交通事故的比例過高,所以醫院必須強制限制合理之工作時數,以保障住院醫師之安全健康,以及維護病人安全。
台灣還有「機車文化」,許多人開車很趕,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所以上下班職業災害反映台灣社會之獨特災害。再者,目前台灣的職業病都是嚴重低估的,職業病的診斷個案在我國非常低,上下班職業災害可能是目前實績費率的大宗,依「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實績費率實施辦法」草案修正預定把上下班職業災害拿掉之後,即失去勞保保障勞工的美意。目前我國實績費率相較於其他國家偏低,若不將上下班災害列入計算就更低了;上下班災害不計入實績費率,將無誘因驅使雇主努力改善作業環境,進而預防交通事故發生。因此上下班災害應該持續納入職業災害保險實績費率,以敦促雇主預防職業災害,若拿掉則將是勞工的個人不幸與我國勞保的向下沉淪。
附錄:以下節錄自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職業災害勞工存活情形與職業性癌症鑑定及補償機制之研究」期中報告
台灣目前對於職業病之補償給付採取「結合模式」-將職業病(包括職業性癌症)與職業災害保險結合,合併在勞工保險當中,在職災保費的部分由雇主依行業別繳交不等的費率(請參閱表一),而針對一定人數以上之公司則另外採「實績費率」的方式調整其職災保險費率 。日前的修法也將職業災害保險費率分為「行業別災害費率」與「上、下班災害費率」。若單純以2008年行業別災害費率來看(表一),行業別災害費率平均約0.53%,與其他採單一職災費率的國家相較之下我國的職災費率似乎偏低(參閱表二),這可能與目前以勞保給付資料為基礎的職災統計數據並未完全反映所有實際發生的職災案件有關。
以台大醫院急診部職業引起之外傷個案為例,我們初步整理分析了台大醫院急診部職業引起之外傷個案(資料來源: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2006/8/5~2007/8/30 每週個案討論),收錄的921位個案中,扣除113位無法辨認是否屬職災、公保、農保者後,共808位,而實質上屬職災者則有789位,這789位職災者中具勞保資格者共606位,佔職災者中的76.8%,不具勞保資格者則有183位,佔職災者中的23.2%(包括應保而未保,以及法定不需強制投保者,如四人以下公司、學生、實習生等);也就是說,這789位職災者中,就有183位勞工將無法取得勞保之職災給付。倘若進一步分析這606位具勞保資格的職災勞工之投保方式後我們發現,這606位勞工中除了有340位無法從資料中辨認是透過公司或職業工會投保外,有202位(33.3%)是透過公司投保、64位透過職業工會(10.6%)加保;然而,透過職業工會加保的勞工當中,卻有24位(37.5%)投保的工會與實際之工作不符,也就是說,這24位發生職災之勞工,無法取得任何勞保之職災給付。除了現行法規未強制全面加保外,根據勞委會的統計年報或是臺大醫院急診部外傷個案初步的統計分析資料,都顯示目前仍有許多勞工未加入勞保(不論是應保而未保、或是不屬於強制投保者),即使加入勞保,也有許多人投保之工會與實際工作不符、無法取得勞保職災給付,顯示目前以勞保給付資料為基礎的職災統計數據並未能完全反映所有實際發生的職災案件,也因此間接導致目前以實績費率為計算基礎的雇主職災費率與其他國家相較之下偏低的結果。
表一、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2008年適用行業別及費率表
行業分類 保險費率
大分類 編號 行業類別 (%)
農、林、漁、牧業 一 農業及畜牧業 0.24
二 林業 1.25
三 伐木業 2.18
四 遠洋漁業及海面養殖業 1.19
五 其他漁業 0.15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六 煤礦業 2.97
七 石油、天然氣及地熱礦業 1.44
八 金屬礦業及非金屬礦業(鹽業除外) 2.75
九 土石採取業 1.65
十 鹽業 1.01
製造業 一一 食品製造業 0.20
一二 飲料及菸草製造業 0.40
一三 紡紗業、織布業、印染整理業及其他紡織業 0.28
一四 不織布業及繩、纜、網、氈、毯製造業 0.30
一五 成衣、服飾品及其他紡織製品製造業 0.11
一六 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 0.22
一七 木竹製品、家具及裝設品製造業 0.58
一八 紙漿及造紙業 0.81
一九 紙製品製造業 0.48
二○ 印刷及其輔助業 0.25
二一 化學材料、化學製品、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 0.25
二二 橡膠、塑膠及其製品製造業 0.35
二三 陶瓷製品、耐火材料、石材製品及其他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 0.52
二四 玻璃及其製品、水泥及其製品製造業 0.58
二五 鋼鐵基本工業 0.75
二六 鋁、銅、鎂及其他金屬基本工業 1.09
二七 金屬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除外) 0.53
二八 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 0.40
二九 電力機械器材及設備製造修配業、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0.11
三○ 運輸工具製造修配業 0.38
三一 精密、光學、醫療器材及鐘錶製造業 0.18
三二 其他工業製品製造業(珠寶、貴金屬製品、拉鍊、鈕扣及未分類其他工業製品製造業除外) 0.22
三三 珠寶、貴金屬製品、拉鍊、鈕扣及未分類其他工業製品製造業 0.14
水電燃氣業 三四 水電燃氣業 0.32
營造業 三五 土木工程業 0.44
三六 建築工程業 0.65
三七 機電、電信、電路及管道工程業 0.57
三八 建物裝修及裝潢業 0.62
三九 其他營造業 0.92
批發業及零售業 四○ 批發業及零售業 0.16
住宿及餐飲業 四一 住宿及餐飲業 0.14
運輸、倉儲及通信業 四二 陸上運輸業 0.41
四三 水上運輸業 1.29
四四 航空運輸業 0.39
四五 旅行業、報關業、船務代理業 0.17
四六 倉儲業、運輸輔助業、儲配運輸物流業(旅行業、報關業、船務代理業除外) 0.23
四七 電信業、郵政及快遞業 0.18
金融及保險業 四八 金融業、保險業 0.05
不動產及租賃業 四九 不動產業 0.11
五○ 租賃業 0.20
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五一 法律及會計服務業、建築及工程技術服務業、專門設計服務業、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資料處理及資訊供應服務業、顧問服務業、廣告業、其他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0.09
五二 研究發展服務業 0.06
教育服務業 五三 教育服務業 0.08
醫療保健及社會福利服務業 五四 醫療保健服務業、社會福利服務業 0.09
文化、運動及休閒服務業 五五 出版業、電影業、廣播電視業、藝文及運動服務業、圖書館及檔案保存業、博物館、歷史遺址及類似機構、休閒服務業 0.11
其他服務業 五六 支援服務業 0.19
五七 環境衛生及污染防治服務業 0.43
五八 宗教、職業及類似組織 0.10
五九 維修服務業 0.18
六○ 未分類其他服務業 0.09
公共行政業 六一 公共行政業 0.18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委會勞工保險局統計年報,2008)
表二、職業災害與職業病保險費率之比較
國家 費率
台灣* 0.53%(各行業別職災平均費率)
瑞士 0.68%(職業病費率€)
澳洲 1.40%(職業病費率€)
葡萄牙 0.50%(職業病費率€)
比利時 1.1% (職業病費率€)
說明:
*:台灣之職業病保險包含在職業災害保險中,由雇主依照各行業別繳交不等費率的職災保費,此處是根據表二十八,將2008年61個行業取平均後的結果。
€:瑞士、澳洲、葡萄牙、比利時等國家將職業病保險與職業災害分開,並且採單一費率
行政院勞委會於2008/10/27預告修正「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實績費率實施辦法」草案,其內容提到-為使實績費率能確實反映雇主之職業災害責任,上、下班交通意外災害將不列入實績費率計算範圍。平心而論,上班時間,勞工趕著去上班,目的是提供勞務;下班則是勞工經過一天勞心或勞力的工作,其精神體力消耗很多,之後在路上若不幸遇到交通事故,現行的勞保制度認定此屬職業災害,由勞保給付醫療費用,並將其納入實績費率之計算。將上、下班災害列入實績費率計算範圍國家包括法國、德國、奧地利與台灣等。
根據王榮德教授過去的研究顯示,勞工在工作場所受到有機溶劑的化學性暴露,下班回家途中發生交通事故的比例會上升(Chiang CW et al, 2005)。有機溶劑化學性的暴露會影響勞工神經行為的表現,會影響勞工的認知功能,神經行為的表現會變差,因此在下班途中會造成交通事故的增加。
台灣的經濟奇蹟是由千萬勞工所產生,現在服務業裡許多人必須超時工作,加班後回家時間已晚,下班途中發生的交通事故,其實要考慮超時工作引起神經行為方面認知缺陷所造成;根據實證研究顯示,超時工作及睡眠不足會引起注意力與反應力的下降,容易產生交通事故,以美國為例,住院醫師下班後發生交通事故的比例過高,所以醫院必須強制限制合理之工作時數,以保障住院醫師之安全健康,以及維護病人安全。
台灣還有「機車文化」,許多人開車很趕,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所以上下班職業災害反映台灣社會之獨特災害。再者,目前台灣的職業病都是嚴重低估的,職業病的診斷個案在我國非常低,上下班職業災害可能是目前實績費率的大宗,依「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實績費率實施辦法」草案修正預定把上下班職業災害拿掉之後,即失去勞保保障勞工的美意。目前我國實績費率相較於其他國家偏低,若不將上下班災害列入計算就更低了;上下班災害不計入實績費率,將無誘因驅使雇主努力改善作業環境,進而預防交通事故發生。因此上下班災害應該持續納入職業災害保險實績費率,以敦促雇主預防職業災害,若拿掉則將是勞工的個人不幸與我國勞保的向下沉淪。
附錄:以下節錄自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職業災害勞工存活情形與職業性癌症鑑定及補償機制之研究」期中報告
台灣目前對於職業病之補償給付採取「結合模式」-將職業病(包括職業性癌症)與職業災害保險結合,合併在勞工保險當中,在職災保費的部分由雇主依行業別繳交不等的費率(請參閱表一),而針對一定人數以上之公司則另外採「實績費率」的方式調整其職災保險費率 。日前的修法也將職業災害保險費率分為「行業別災害費率」與「上、下班災害費率」。若單純以2008年行業別災害費率來看(表一),行業別災害費率平均約0.53%,與其他採單一職災費率的國家相較之下我國的職災費率似乎偏低(參閱表二),這可能與目前以勞保給付資料為基礎的職災統計數據並未完全反映所有實際發生的職災案件有關。
以台大醫院急診部職業引起之外傷個案為例,我們初步整理分析了台大醫院急診部職業引起之外傷個案(資料來源: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2006/8/5~2007/8/30 每週個案討論),收錄的921位個案中,扣除113位無法辨認是否屬職災、公保、農保者後,共808位,而實質上屬職災者則有789位,這789位職災者中具勞保資格者共606位,佔職災者中的76.8%,不具勞保資格者則有183位,佔職災者中的23.2%(包括應保而未保,以及法定不需強制投保者,如四人以下公司、學生、實習生等);也就是說,這789位職災者中,就有183位勞工將無法取得勞保之職災給付。倘若進一步分析這606位具勞保資格的職災勞工之投保方式後我們發現,這606位勞工中除了有340位無法從資料中辨認是透過公司或職業工會投保外,有202位(33.3%)是透過公司投保、64位透過職業工會(10.6%)加保;然而,透過職業工會加保的勞工當中,卻有24位(37.5%)投保的工會與實際之工作不符,也就是說,這24位發生職災之勞工,無法取得任何勞保之職災給付。除了現行法規未強制全面加保外,根據勞委會的統計年報或是臺大醫院急診部外傷個案初步的統計分析資料,都顯示目前仍有許多勞工未加入勞保(不論是應保而未保、或是不屬於強制投保者),即使加入勞保,也有許多人投保之工會與實際工作不符、無法取得勞保職災給付,顯示目前以勞保給付資料為基礎的職災統計數據並未能完全反映所有實際發生的職災案件,也因此間接導致目前以實績費率為計算基礎的雇主職災費率與其他國家相較之下偏低的結果。
表一、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2008年適用行業別及費率表
行業分類 保險費率
大分類 編號 行業類別 (%)
農、林、漁、牧業 一 農業及畜牧業 0.24
二 林業 1.25
三 伐木業 2.18
四 遠洋漁業及海面養殖業 1.19
五 其他漁業 0.15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六 煤礦業 2.97
七 石油、天然氣及地熱礦業 1.44
八 金屬礦業及非金屬礦業(鹽業除外) 2.75
九 土石採取業 1.65
十 鹽業 1.01
製造業 一一 食品製造業 0.20
一二 飲料及菸草製造業 0.40
一三 紡紗業、織布業、印染整理業及其他紡織業 0.28
一四 不織布業及繩、纜、網、氈、毯製造業 0.30
一五 成衣、服飾品及其他紡織製品製造業 0.11
一六 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 0.22
一七 木竹製品、家具及裝設品製造業 0.58
一八 紙漿及造紙業 0.81
一九 紙製品製造業 0.48
二○ 印刷及其輔助業 0.25
二一 化學材料、化學製品、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 0.25
二二 橡膠、塑膠及其製品製造業 0.35
二三 陶瓷製品、耐火材料、石材製品及其他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 0.52
二四 玻璃及其製品、水泥及其製品製造業 0.58
二五 鋼鐵基本工業 0.75
二六 鋁、銅、鎂及其他金屬基本工業 1.09
二七 金屬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除外) 0.53
二八 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 0.40
二九 電力機械器材及設備製造修配業、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0.11
三○ 運輸工具製造修配業 0.38
三一 精密、光學、醫療器材及鐘錶製造業 0.18
三二 其他工業製品製造業(珠寶、貴金屬製品、拉鍊、鈕扣及未分類其他工業製品製造業除外) 0.22
三三 珠寶、貴金屬製品、拉鍊、鈕扣及未分類其他工業製品製造業 0.14
水電燃氣業 三四 水電燃氣業 0.32
營造業 三五 土木工程業 0.44
三六 建築工程業 0.65
三七 機電、電信、電路及管道工程業 0.57
三八 建物裝修及裝潢業 0.62
三九 其他營造業 0.92
批發業及零售業 四○ 批發業及零售業 0.16
住宿及餐飲業 四一 住宿及餐飲業 0.14
運輸、倉儲及通信業 四二 陸上運輸業 0.41
四三 水上運輸業 1.29
四四 航空運輸業 0.39
四五 旅行業、報關業、船務代理業 0.17
四六 倉儲業、運輸輔助業、儲配運輸物流業(旅行業、報關業、船務代理業除外) 0.23
四七 電信業、郵政及快遞業 0.18
金融及保險業 四八 金融業、保險業 0.05
不動產及租賃業 四九 不動產業 0.11
五○ 租賃業 0.20
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五一 法律及會計服務業、建築及工程技術服務業、專門設計服務業、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資料處理及資訊供應服務業、顧問服務業、廣告業、其他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0.09
五二 研究發展服務業 0.06
教育服務業 五三 教育服務業 0.08
醫療保健及社會福利服務業 五四 醫療保健服務業、社會福利服務業 0.09
文化、運動及休閒服務業 五五 出版業、電影業、廣播電視業、藝文及運動服務業、圖書館及檔案保存業、博物館、歷史遺址及類似機構、休閒服務業 0.11
其他服務業 五六 支援服務業 0.19
五七 環境衛生及污染防治服務業 0.43
五八 宗教、職業及類似組織 0.10
五九 維修服務業 0.18
六○ 未分類其他服務業 0.09
公共行政業 六一 公共行政業 0.18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委會勞工保險局統計年報,2008)
表二、職業災害與職業病保險費率之比較
國家 費率
台灣* 0.53%(各行業別職災平均費率)
瑞士 0.68%(職業病費率€)
澳洲 1.40%(職業病費率€)
葡萄牙 0.50%(職業病費率€)
比利時 1.1% (職業病費率€)
說明:
*:台灣之職業病保險包含在職業災害保險中,由雇主依照各行業別繳交不等費率的職災保費,此處是根據表二十八,將2008年61個行業取平均後的結果。
€:瑞士、澳洲、葡萄牙、比利時等國家將職業病保險與職業災害分開,並且採單一費率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Gene Expression in Fixed Tissues and Outcom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ene Expression in Fixed Tissues and Outcom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Yujin Hoshida, M.D., Ph.D., Augusto Villanueva, M.D., Masahiro Kobayashi, M.D., Judit Peix, A.S., Derek Y. Chiang, Ph.D., Amy Camargo, B.A., Supriya Gupta, B.S., Jamie Moore, M.A., B.S., Matthew J. Wrobel, M.S., Jim Lerner, B.S., Michael Reich, B.S., Jennifer A. Chan, M.D., Jonathan N. Glickman, M.D., Ph.D., Kenji Ikeda, M.D., Masaji Hashimoto, M.D., Goro Watanabe, M.D., Maria G. Daidone, Ph.D., Sasan Roayaie, M.D., Myron Schwartz, M.D., Swan Thung, M.D., Helga B. Salvesen, M.D., Ph.D., Stacey Gabriel, Ph.D., Vincenzo Mazzaferro, M.D., Jordi Bruix, M.D., Scott L. Friedman, M.D., Hiromitsu Kumada, M.D., Josep M. Llovet, M.D., and Todd R. Golub, M.D.
Published at www.nejm.org October 15, 2008 (10.1056/NEJMoa0804525)
ABSTRACT
Background It is a challenge to identify patients who, after undergoing potentially curative treatmen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re at greatest risk for recurrence. Such high-risk patients could receive novel interventional measures. An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genome-based predictors of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as been the lack of a means to carry out genomewid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fixed, as opposed to frozen, tissue.
Methods We aim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gene-expression profiling of more than 6000 human genes in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We applied the method to tissues from 307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rom four series of patients, to discover and validate a gene-expression signature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Results The expression-profiling method for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 was highly effective: samples from 90% of the patients yielded data of high quality, including samples that had been archived for more than 24 years. Gene-expression profiles of tumor tissue failed to yiel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survival. In contrast, profiles of the surrounding nontumoral liver tissue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survival in a training set of tissue samples from 82 Japanese patients, and the signature was validated in tissues from an independent group of 225 patie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P=0.04).
Conclusions We have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of genomewid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and have shown that a reproducible gene-expression signature correlated with survival is present in liver tissue adjacent to the tumor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ource Information
From the Broad Institute of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Y.H., D.Y.C., A.C., S.G., J.M., M.J.W., J.L., M.R., J.A.C., S.G., T.R.G.);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T.R.G.),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Y.H., D.Y.C., T.R.G.), and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J.N.G.),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ount Sinai Liver Cancer Program, 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New York (A.V., J.P., S.R., M.S., S.T., S.L.F., J.M.L.); Toranomon Hospital, Tokyo (M.K., K.I., M.H., G.W., H.K.);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ilan (M.G.D., V.M.); Haukeland University Hospital, University of Bergen, Bergen, Norway (H.B.S.); and 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Group, Institut d'Investigacions Biomèdiques August Pi i Sunyer Centro de Investigaciónes en Red de Enfermedades Hepáticas y Digestivas Hosptial Clínic Barcelona (J.B., J.M.L.) and Institució Catalana de Recerca i Estudis Avançats (J.M.L.) — both in Barcelona.
This article (10.1056/NEJMoa0804525) was published at www.nejm.org on October 15, 2008. It will appear in the November 6 issue of the Journal.
Address reprint requests to Dr. Golub at the Cancer Program, Broad Institute of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Harvard University, 7 Cambridge Center, Cambridge, MA 02142, or at golub@broad.mit.edu, or to Dr. Llovet at the Division of Liver Diseases, Box 1123, 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1425 Madison Ave., New York, NY 10029, or at josep.llovet@mssm.edu.
Full Text of this Article
Yujin Hoshida, M.D., Ph.D., Augusto Villanueva, M.D., Masahiro Kobayashi, M.D., Judit Peix, A.S., Derek Y. Chiang, Ph.D., Amy Camargo, B.A., Supriya Gupta, B.S., Jamie Moore, M.A., B.S., Matthew J. Wrobel, M.S., Jim Lerner, B.S., Michael Reich, B.S., Jennifer A. Chan, M.D., Jonathan N. Glickman, M.D., Ph.D., Kenji Ikeda, M.D., Masaji Hashimoto, M.D., Goro Watanabe, M.D., Maria G. Daidone, Ph.D., Sasan Roayaie, M.D., Myron Schwartz, M.D., Swan Thung, M.D., Helga B. Salvesen, M.D., Ph.D., Stacey Gabriel, Ph.D., Vincenzo Mazzaferro, M.D., Jordi Bruix, M.D., Scott L. Friedman, M.D., Hiromitsu Kumada, M.D., Josep M. Llovet, M.D., and Todd R. Golub, M.D.
Published at www.nejm.org October 15, 2008 (10.1056/NEJMoa0804525)
ABSTRACT
Background It is a challenge to identify patients who, after undergoing potentially curative treatmen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re at greatest risk for recurrence. Such high-risk patients could receive novel interventional measures. An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genome-based predictors of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as been the lack of a means to carry out genomewid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fixed, as opposed to frozen, tissue.
Methods We aim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gene-expression profiling of more than 6000 human genes in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We applied the method to tissues from 307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rom four series of patients, to discover and validate a gene-expression signature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Results The expression-profiling method for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 was highly effective: samples from 90% of the patients yielded data of high quality, including samples that had been archived for more than 24 years. Gene-expression profiles of tumor tissue failed to yiel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survival. In contrast, profiles of the surrounding nontumoral liver tissue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survival in a training set of tissue samples from 82 Japanese patients, and the signature was validated in tissues from an independent group of 225 patie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P=0.04).
Conclusions We have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of genomewid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and have shown that a reproducible gene-expression signature correlated with survival is present in liver tissue adjacent to the tumor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ource Information
From the Broad Institute of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Y.H., D.Y.C., A.C., S.G., J.M., M.J.W., J.L., M.R., J.A.C., S.G., T.R.G.);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T.R.G.),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Y.H., D.Y.C., T.R.G.), and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J.N.G.),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ount Sinai Liver Cancer Program, 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New York (A.V., J.P., S.R., M.S., S.T., S.L.F., J.M.L.); Toranomon Hospital, Tokyo (M.K., K.I., M.H., G.W., H.K.);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ilan (M.G.D., V.M.); Haukeland University Hospital, University of Bergen, Bergen, Norway (H.B.S.); and 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Group, Institut d'Investigacions Biomèdiques August Pi i Sunyer Centro de Investigaciónes en Red de Enfermedades Hepáticas y Digestivas Hosptial Clínic Barcelona (J.B., J.M.L.) and Institució Catalana de Recerca i Estudis Avançats (J.M.L.) — both in Barcelona.
This article (10.1056/NEJMoa0804525) was published at www.nejm.org on October 15, 2008. It will appear in the November 6 issue of the Journal.
Address reprint requests to Dr. Golub at the Cancer Program, Broad Institute of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Harvard University, 7 Cambridge Center, Cambridge, MA 02142, or at golub@broad.mit.edu, or to Dr. Llovet at the Division of Liver Diseases, Box 1123, 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1425 Madison Ave., New York, NY 10029, or at josep.llovet@mssm.edu.
Full Text of this Article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do brain exercise steadyfastly and bear fruits one by one smoothly in the Lord
how to do brain exercise steadyfastly and bear fruits one by one smoothly in the Lord
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academic papers planned in neurology
1. Prof. Hiesh: GBS variants, D/D axonal neuropathy with demyelinative neuropathy in clinical characterisitis and skin epidermal innervation
2. Dr. Yang: MG case serie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3. Dr. Su: MG presented as dropped head syndrome in a patient with renal cell carcinoma s/p interferon therapy
4. Prof. Chiu: high-attitude cerebral edema with good recovery in a female with a history of rapid ascend to high mountain without proper oxygen supply
5. Prof. Chiu: shift work study on the night duty doctors and parameters of EEG, cardiovascular effect such as BP/PR changes with time, and high-cortical dysfunction in the period of over-time working, such as medical errors, and poor scores at the computer -based attention testing.
POSTED BY LUKAS JH LEE AT 10:52 PM
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academic papers planned in neurology
1. Prof. Hiesh: GBS variants, D/D axonal neuropathy with demyelinative neuropathy in clinical characterisitis and skin epidermal innervation
2. Dr. Yang: MG case serie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3. Dr. Su: MG presented as dropped head syndrome in a patient with renal cell carcinoma s/p interferon therapy
4. Prof. Chiu: high-attitude cerebral edema with good recovery in a female with a history of rapid ascend to high mountain without proper oxygen supply
5. Prof. Chiu: shift work study on the night duty doctors and parameters of EEG, cardiovascular effect such as BP/PR changes with time, and high-cortical dysfunction in the period of over-time working, such as medical errors, and poor scores at the computer -based attention testing.
POSTED BY LUKAS JH LEE AT 10:52 PM
value of faith
Hi,
My classmate, Dr. Hsieh, wrote the following evidence to experience Lord Jesus as a true, living God. Shares with you.
Lukas
i see the following at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460136-bbs-2.htm
【投票】信心─從哥德巴赫猜想說起 加入收藏
1725
爆
+ 16
- 16
18/Aug/2008 晴空萬里
by 天行者
瀏覽:1145 | 回應:221 | 推薦人數:125 | 收藏人數:4
謝謝您推薦這篇日記!
今天我們來談什麼是信心。
在我和別人談到信仰的時候,經常碰到一種情形,就是無論和別人講什麼,講多少,總有人會說,除非你能證明有神,否則我不能相信。你怎麼能相信一個你不能證明的東西?
這個問題其實也困擾了我很久。一直到我讀研究所時,才對所謂信心,有比較深刻的瞭解。
總括說有幾個常見的問題:
不能證明有神,或者說不能非常客觀的證明有神,所以不能相信。
聖經說要先相信才能知道神,違反科學,科學是先證明才能相信。
可以證明有神,或沒有神嗎?
在講到信心之前,我先講一個數學上很有名的謎題,叫做哥德巴赫猜想。這個猜想很簡單,大意是說,所有大於6的偶數,都可以被寫成兩個質數的合。
比如說:12=5+7, 20=7+13, 24=13+11
200年來無數的數學家想盡辦法,都沒辦法證明這個猜想是對還是不對,有人驗算一直到3億2000萬,這個猜想都是正確的,但是依然不能保證更大的數是否還是正確。這個猜想也被譽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為什麼要提到哥德巴赫猜想呢?其實就是跟信心有關。數學家們大多相信此猜想為真,但是無法證明,但是不能證明他就不存在了嗎?顯然不是,是我們想不出證明的方法而已。所以這就回答了第一個問題?不能證明不代表就不真,不能相信他。
其實嚴格說來,世界上沒有一件事物可以被證明。懷疑嗎?從小到大我們不都是寫過很多證明題嗎?為什麼說沒有一件事物可以被證明?
大家仔細想一想,當我們要證明某一件事物的時候,是不是都有預設的條件和假設?比如說幾何數學的證明,用到的就是幾何的五大公設。
公設一:任兩點必可用直線連接
公設二:直線可以任意延長
公設三:可以任一點為圓心,任意長為半徑畫圓
公設四:所有的直角皆相同
公設五:過線外一點,恰有一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
這些公設看起來好像都是真的,但是都無法證明,所以叫公設,要先接受這些公設為真,才能用這些公設去證明其他的問題。所以這些公設可以用來證明別人,他自己卻不能被證明。其他還有很多公設,"皮亞諾"的五大公設,對稱公設,加法公設,齊性公設,正性公設........。連1+1=2都有公設。在沒有公設的前提下,連1+1=2都不能被證明。
數學為科學之母,最嚴謹的數學都如此倚賴公設了,其他學科更是如此。物理、化學、天文、生物、醫學、社會等科學,想要證明更是必須接受一堆公設。
上帝的定義為一切宇宙萬物的創造者,維繫者,真理、美、善的來源與本體。
想從邏輯、理論上證明有神,就犯了一個錯誤,你要站在一個什麼樣的公設上,去證明上帝?有人看到?他可能眼花了。心靈感受?可能只是心理作用。想用人間的工具去證明上帝,就像想用幾何數學去證明幾何公設,根本從一開始就錯了。同樣的要證明沒有上帝,更是不可能的事。
聖經上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很難想像,聖經在2000年 前,就指出神不是證明而得的,而是在人的心裡明明可知的,他是公設,是自明為真的。接受他,就像接受其他數學的公設,可以享受到他帶來的好處,蓋房子、買 東西、坐車都要用到數學。信耶穌,就像接受數學的公設,無法證明為真,但一旦你相信他,就可以享受他帶來的好處與便利。如同數學為科學之母,帶給人類文明 進步,上帝的信仰帶給人心靈的滿足、物質的祝福,平安、喜樂、聖潔、公義。
先信再證,還是先證再信
這樣說來,上帝真的沒辦法證明嗎?那倒也不是。
聖經上告訴我們,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要證明神的存在,必須先相信他。聽起來好像很不合理,至少我以前是這麼認為。
一直到讀研究所時,上了研究方法,才知道科學上的證明是怎麼一回事。以前以為是先有證明,才能相信。後來才知道聖經說的是對的,真的是要先相信了再證明,或者說,至少要有一點相信才能證明。
就讓我來說明一下。
在現實的世界中,我們到底是怎麼證明一件事的真假?
科學發展到現在,公認最科學的證明方法為否證論(Falsification)。
這是由上個世紀一個影響深遠的科學家及哲學家─波普爾氏所提出。他做了一個革命性的主張,他認為先有理論(或猜測)再做觀察或試驗。有一次一些學生和波普爾爭論,是先有觀察,再有假說,爭論不休直到最後,波普爾丟下一句話:你們說先有觀察,好那你們看黑板好了。過了10分鐘,他又回來了,問學生如何?學生說,你要我們看黑板的什麼?於是波普爾就藉此向學生說明,是不是要先有假說,你才知道要看什麼,要如何去驗證。
舉 一個例子說明好了。比如在自動販賣機剛發明的年代,街上出現了一台飲料自動販賣機。我想知道這台販賣機,是否能使用?要如何證明?以科學的方法來說,就是 要先建立假設。假設這台販賣機可以使用,然後實際去實驗,投錢到販賣機,看會不會掉飲料下來。一次、兩次、幾十次、幾百次之後,統計成功的次數和失敗的次 數,計算機率,得知如果說這台販賣機不能使用,這樣的機率低到難以置信,因此得到結論,這台販賣機可以使用。
在 這裡要強調的一件事是,在我們做實驗證明以前,在假說的形成階段,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信"。相信假說可能是真的,我們才會去設計實驗來證明,若一開始就 根本不相信假說,就連實驗都不會去實驗,想都不會去想,看都不會去看。會去驗證,就表示至少有一點相信他可能是真的,也才能有接下來的證明。
所以一個很重要的結論:要先相信才能證明,至少要有一點相信。
所以對於那些打從心裡不信,而又一直要求證明的人,根本搞錯順序了。
他們關閉了他們被脂油包裹的心,用口說狂妄的話。─聖經詩篇
愚蒙人喜愛愚昧,褻慢人喜歡褻慢,愚頑人恨惡知識。─聖經箴言
真理是只向那些願意敞開心胸的人顯明的。
好。那要如何來驗證這位神。
請嘗試做以下的事。
其一:忘記你所有的困惑、想法、疑問。不管你現在在哪裡,只要你請求祂出現。對祂要有信心,請祂出現在你面前並告知你祂的名;告訴他你想認識祂,請祂尋到你。如果你這樣做,而且真心真意,祂就會聽到,而你也終將找到祂。
其二:跟著跟祂熟識的人一起行動,跟他們在一起祈禱。如果你從沒有這樣做過,這看起來會有一點奇怪,但你會發現這是你曾有過最難以置信的心靈感動。詢問他們怎們發現上帝,還有上帝在他們生活中所展現的力量。
其三:藉由閱讀聖經來尋找祂。祂會透過聖經跟你說話,那是祂對你所寫的情書。請忘記你的偏見。
再來,尋求祂請他回答你生活中所需要知道的答案。與別人的關係、財務狀況、困難、導引、小孩,或是任何你需要幫助的地方。
尋找,你便會找到。
成 千上萬上億的人透過以上的方法認識、尋到上帝。上帝會給人心靈的平靜,但絕非單單是心理作用而已。如果你覺得心誠則靈,每一種宗教都一樣,我會告訴你那是 錯的。真理的可貴在於他不僅要先相信假說,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反覆被驗證,可以被挑戰,具有重現性。這一點是其他宗教遠遠比不上基督教。關於神蹟的討論下次 再分享。
My classmate, Dr. Hsieh, wrote the following evidence to experience Lord Jesus as a true, living God. Shares with you.
Lukas
i see the following at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460136-bbs-2.htm
【投票】信心─從哥德巴赫猜想說起 加入收藏
1725
爆
+ 16
- 16
18/Aug/2008 晴空萬里
by 天行者
瀏覽:1145 | 回應:221 | 推薦人數:125 | 收藏人數:4
謝謝您推薦這篇日記!
今天我們來談什麼是信心。
在我和別人談到信仰的時候,經常碰到一種情形,就是無論和別人講什麼,講多少,總有人會說,除非你能證明有神,否則我不能相信。你怎麼能相信一個你不能證明的東西?
這個問題其實也困擾了我很久。一直到我讀研究所時,才對所謂信心,有比較深刻的瞭解。
總括說有幾個常見的問題:
不能證明有神,或者說不能非常客觀的證明有神,所以不能相信。
聖經說要先相信才能知道神,違反科學,科學是先證明才能相信。
可以證明有神,或沒有神嗎?
在講到信心之前,我先講一個數學上很有名的謎題,叫做哥德巴赫猜想。這個猜想很簡單,大意是說,所有大於6的偶數,都可以被寫成兩個質數的合。
比如說:12=5+7, 20=7+13, 24=13+11
200年來無數的數學家想盡辦法,都沒辦法證明這個猜想是對還是不對,有人驗算一直到3億2000萬,這個猜想都是正確的,但是依然不能保證更大的數是否還是正確。這個猜想也被譽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為什麼要提到哥德巴赫猜想呢?其實就是跟信心有關。數學家們大多相信此猜想為真,但是無法證明,但是不能證明他就不存在了嗎?顯然不是,是我們想不出證明的方法而已。所以這就回答了第一個問題?不能證明不代表就不真,不能相信他。
其實嚴格說來,世界上沒有一件事物可以被證明。懷疑嗎?從小到大我們不都是寫過很多證明題嗎?為什麼說沒有一件事物可以被證明?
大家仔細想一想,當我們要證明某一件事物的時候,是不是都有預設的條件和假設?比如說幾何數學的證明,用到的就是幾何的五大公設。
公設一:任兩點必可用直線連接
公設二:直線可以任意延長
公設三:可以任一點為圓心,任意長為半徑畫圓
公設四:所有的直角皆相同
公設五:過線外一點,恰有一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
這些公設看起來好像都是真的,但是都無法證明,所以叫公設,要先接受這些公設為真,才能用這些公設去證明其他的問題。所以這些公設可以用來證明別人,他自己卻不能被證明。其他還有很多公設,"皮亞諾"的五大公設,對稱公設,加法公設,齊性公設,正性公設........。連1+1=2都有公設。在沒有公設的前提下,連1+1=2都不能被證明。
數學為科學之母,最嚴謹的數學都如此倚賴公設了,其他學科更是如此。物理、化學、天文、生物、醫學、社會等科學,想要證明更是必須接受一堆公設。
上帝的定義為一切宇宙萬物的創造者,維繫者,真理、美、善的來源與本體。
想從邏輯、理論上證明有神,就犯了一個錯誤,你要站在一個什麼樣的公設上,去證明上帝?有人看到?他可能眼花了。心靈感受?可能只是心理作用。想用人間的工具去證明上帝,就像想用幾何數學去證明幾何公設,根本從一開始就錯了。同樣的要證明沒有上帝,更是不可能的事。
聖經上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很難想像,聖經在2000年 前,就指出神不是證明而得的,而是在人的心裡明明可知的,他是公設,是自明為真的。接受他,就像接受其他數學的公設,可以享受到他帶來的好處,蓋房子、買 東西、坐車都要用到數學。信耶穌,就像接受數學的公設,無法證明為真,但一旦你相信他,就可以享受他帶來的好處與便利。如同數學為科學之母,帶給人類文明 進步,上帝的信仰帶給人心靈的滿足、物質的祝福,平安、喜樂、聖潔、公義。
先信再證,還是先證再信
這樣說來,上帝真的沒辦法證明嗎?那倒也不是。
聖經上告訴我們,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要證明神的存在,必須先相信他。聽起來好像很不合理,至少我以前是這麼認為。
一直到讀研究所時,上了研究方法,才知道科學上的證明是怎麼一回事。以前以為是先有證明,才能相信。後來才知道聖經說的是對的,真的是要先相信了再證明,或者說,至少要有一點相信才能證明。
就讓我來說明一下。
在現實的世界中,我們到底是怎麼證明一件事的真假?
科學發展到現在,公認最科學的證明方法為否證論(Falsification)。
這是由上個世紀一個影響深遠的科學家及哲學家─波普爾氏所提出。他做了一個革命性的主張,他認為先有理論(或猜測)再做觀察或試驗。有一次一些學生和波普爾爭論,是先有觀察,再有假說,爭論不休直到最後,波普爾丟下一句話:你們說先有觀察,好那你們看黑板好了。過了10分鐘,他又回來了,問學生如何?學生說,你要我們看黑板的什麼?於是波普爾就藉此向學生說明,是不是要先有假說,你才知道要看什麼,要如何去驗證。
舉 一個例子說明好了。比如在自動販賣機剛發明的年代,街上出現了一台飲料自動販賣機。我想知道這台販賣機,是否能使用?要如何證明?以科學的方法來說,就是 要先建立假設。假設這台販賣機可以使用,然後實際去實驗,投錢到販賣機,看會不會掉飲料下來。一次、兩次、幾十次、幾百次之後,統計成功的次數和失敗的次 數,計算機率,得知如果說這台販賣機不能使用,這樣的機率低到難以置信,因此得到結論,這台販賣機可以使用。
在 這裡要強調的一件事是,在我們做實驗證明以前,在假說的形成階段,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信"。相信假說可能是真的,我們才會去設計實驗來證明,若一開始就 根本不相信假說,就連實驗都不會去實驗,想都不會去想,看都不會去看。會去驗證,就表示至少有一點相信他可能是真的,也才能有接下來的證明。
所以一個很重要的結論:要先相信才能證明,至少要有一點相信。
所以對於那些打從心裡不信,而又一直要求證明的人,根本搞錯順序了。
他們關閉了他們被脂油包裹的心,用口說狂妄的話。─聖經詩篇
愚蒙人喜愛愚昧,褻慢人喜歡褻慢,愚頑人恨惡知識。─聖經箴言
真理是只向那些願意敞開心胸的人顯明的。
好。那要如何來驗證這位神。
請嘗試做以下的事。
其一:忘記你所有的困惑、想法、疑問。不管你現在在哪裡,只要你請求祂出現。對祂要有信心,請祂出現在你面前並告知你祂的名;告訴他你想認識祂,請祂尋到你。如果你這樣做,而且真心真意,祂就會聽到,而你也終將找到祂。
其二:跟著跟祂熟識的人一起行動,跟他們在一起祈禱。如果你從沒有這樣做過,這看起來會有一點奇怪,但你會發現這是你曾有過最難以置信的心靈感動。詢問他們怎們發現上帝,還有上帝在他們生活中所展現的力量。
其三:藉由閱讀聖經來尋找祂。祂會透過聖經跟你說話,那是祂對你所寫的情書。請忘記你的偏見。
再來,尋求祂請他回答你生活中所需要知道的答案。與別人的關係、財務狀況、困難、導引、小孩,或是任何你需要幫助的地方。
尋找,你便會找到。
成 千上萬上億的人透過以上的方法認識、尋到上帝。上帝會給人心靈的平靜,但絕非單單是心理作用而已。如果你覺得心誠則靈,每一種宗教都一樣,我會告訴你那是 錯的。真理的可貴在於他不僅要先相信假說,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反覆被驗證,可以被挑戰,具有重現性。這一點是其他宗教遠遠比不上基督教。關於神蹟的討論下次 再分享。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managment of poorly controlled hypertension in a stroke patient
55 y/o male, brainstem ischemic stroke, poorly controlled HTN, still smoking 1/2 PPD
CCB: Plendil --> Adalat ORS, Norvasc
Approvel ---> Olmetec (long half-life) already under tried use, may consider Co-Approvel or Diovan 160mg plus diuretics
it is better to have good BP control with the price of polyuria-- patient education
Beta-blocker used in tachycardia HR>70, Consider Concor, Betaloc ?? or Dilatrend (alpha and beta effects)
Alpha-blocker: Doxaben XL
CCB: Plendil --> Adalat ORS, Norvasc
Approvel ---> Olmetec (long half-life) already under tried use, may consider Co-Approvel or Diovan 160mg plus diuretics
it is better to have good BP control with the price of polyuria-- patient education
Beta-blocker used in tachycardia HR>70, Consider Concor, Betaloc ?? or Dilatrend (alpha and beta effects)
Alpha-blocker: Doxaben XL
Status epilepticus from Harrison's Practice
Status Epilepticus
The Harrison's Practice Preview allows you to view 5 FREE complete topics or conduct a search that delivers abstracts for more than 450 medical topics.
For full access, please subscribe today!
Definition
A state of continuous seizures or repetitive, discrete seizures with impaired consciousness in the interictal period
Duration
Traditional criterion: 15–30 minutes
Practical criterion: duration prompting acute use of anticonvulsant therapy; typically > 5 minutes
May occur with all type of seizures: grand mal (tonic-clonic) status, myoclonic status, petit mal status, and temporal lobe (complex partial) status
Associated with major cerebral and systemic physiologic changes
Initial stage (first 30–60 minutes)
Cerebral metabolism is greatly increased because of seizure activity, but physiologic mechanisms are sufficient to meet the metabolic demands.
Cerebral: increased blood flow, increased metabolism
Autonomic and cardiovascular: hypertension, increased cardiac output, massive catecholamine release, tachycardia, arrhythmias, hyperpyrexia
Metabolic: lactic acidosis, hyperglycemia
Decompensated phase
Cerebral metabolic demands cannot be fully met, resulting in hypoxia and altered cerebral and systemic metabolic patterns.
Cerebral: hypoxia, hypoglycemia,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Autonomic and cardiovascular: hypoxia, hypotension, hyperpyrexia
Metabolic: hypoglycemia, hyponatremia, hyperkalemia, metabolic acidosis
Generalized status is life threatening when accompanied by hyperpyrexia, acidosis (from prolonged muscle activity), and respiratory or cardiovascular compromise.
Epidemiology
Incidence in the U.S.
18–50 cases per 100,000 annually
Half are secondary to acut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insult.
One-third are unprovoked first seizure.
One-sixth are in patients with known epilepsy.
Noncompliance with medications is primary risk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known epilepsy.
Prevalence
Occurs in ~10% of children who have diagnosis of epilepsy
Age
More common in children, especially in first year of life
More common in patients older than age 60
Sex
Occurs equally in males and females
Risk Factors
Anticonvulsant withdrawal or noncompliance
Previous incident of status epilepticus (SE)
Refractory epilepsy
Head trauma
Metabolic disturbances
Drug toxicity
CNS infection
CNS tumor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Fever (especially in children)
Etiology
Seizures are caused by a shift in the normal balance of excitation and inhibition within the CNS.
SE occurs in 3 general clinical scenarios.
SE precipitated by focal or global CNS injury
Head trauma
Metabolic disturbance (e.g., hyponatremia, hypoglycemia)
Infection (encephalitis, abscess)
Drugs (both prescription and illicit)
Brain tumor
Stroke (acute or remote), hypoxia
SE as initial presentation of a seizure disorder
SE as exacerbation of known epilepsy
Primary risk factor is noncompliance with medications.
Mo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prior history of SE
The Harrison's Practice Preview allows you to view 5 FREE complete topics or conduct a search that delivers abstracts for more than 450 medical topics.
For full access, please subscribe today!
Definition
A state of continuous seizures or repetitive, discrete seizures with impaired consciousness in the interictal period
Duration
Traditional criterion: 15–30 minutes
Practical criterion: duration prompting acute use of anticonvulsant therapy; typically > 5 minutes
May occur with all type of seizures: grand mal (tonic-clonic) status, myoclonic status, petit mal status, and temporal lobe (complex partial) status
Associated with major cerebral and systemic physiologic changes
Initial stage (first 30–60 minutes)
Cerebral metabolism is greatly increased because of seizure activity, but physiologic mechanisms are sufficient to meet the metabolic demands.
Cerebral: increased blood flow, increased metabolism
Autonomic and cardiovascular: hypertension, increased cardiac output, massive catecholamine release, tachycardia, arrhythmias, hyperpyrexia
Metabolic: lactic acidosis, hyperglycemia
Decompensated phase
Cerebral metabolic demands cannot be fully met, resulting in hypoxia and altered cerebral and systemic metabolic patterns.
Cerebral: hypoxia, hypoglycemia,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Autonomic and cardiovascular: hypoxia, hypotension, hyperpyrexia
Metabolic: hypoglycemia, hyponatremia, hyperkalemia, metabolic acidosis
Generalized status is life threatening when accompanied by hyperpyrexia, acidosis (from prolonged muscle activity), and respiratory or cardiovascular compromise.
Epidemiology
Incidence in the U.S.
18–50 cases per 100,000 annually
Half are secondary to acut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insult.
One-third are unprovoked first seizure.
One-sixth are in patients with known epilepsy.
Noncompliance with medications is primary risk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known epilepsy.
Prevalence
Occurs in ~10% of children who have diagnosis of epilepsy
Age
More common in children, especially in first year of life
More common in patients older than age 60
Sex
Occurs equally in males and females
Risk Factors
Anticonvulsant withdrawal or noncompliance
Previous incident of status epilepticus (SE)
Refractory epilepsy
Head trauma
Metabolic disturbances
Drug toxicity
CNS infection
CNS tumor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Fever (especially in children)
Etiology
Seizures are caused by a shift in the normal balance of excitation and inhibition within the CNS.
SE occurs in 3 general clinical scenarios.
SE precipitated by focal or global CNS injury
Head trauma
Metabolic disturbance (e.g., hyponatremia, hypoglycemia)
Infection (encephalitis, abscess)
Drugs (both prescription and illicit)
Brain tumor
Stroke (acute or remote), hypoxia
SE as initial presentation of a seizure disorder
SE as exacerbation of known epilepsy
Primary risk factor is noncompliance with medications.
Mo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prior history of SE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溫克堅:毒奶粉事件的罪惡與救贖
Cite a comment on Chinese scandal of milk powder contaminated with melamine
5 am 2008/10/07
溫克堅:毒奶粉事件的罪惡與救贖
作者﹕溫克堅
【簡體版】 【字號】大 中 小
【大紀元9月30日訊】從9月11日毒奶粉事件在國內外壓力下引爆至今,時間已經超過兩週,雖然很多黑幕還沒有被揭開,但是事件的基本脈絡已經清晰,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
第一,也是最讓人悲憤的一點是有數萬名兒童身體受到奶粉中添加的三聚氰胺的侵害,至少有四名兒童被確認死於食用三鹿奶粉,而全國來看潛在的受傷害兒童可能高達數百萬。
第二,這次毒奶粉事件不是一個偶然性的食品安全事故。早在2008年3月份三鹿集團就已經得到毒奶粉造成傷害的報告,但是他們一直壓制瞞報相關消息,直到2008年9月11日,還在高調宣稱他們的產品絕對安全。
第三,根據質檢總局事後的檢驗報告,包括蒙牛、伊利等知名品牌的產品都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這幾乎變成乳製品行業的潛規則,乳製品行業以及更廣泛的食品行業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機。
第四,負責食品安全監管,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相關政府機構,如質檢總局、衛生部、工商局等部門在此災難性事件中的懈怠、瀆職等草菅人命的惡劣行為讓人髮指。
第五,為了維繫奧運形象,營造所謂和諧氛圍,企業負責人、地方政府、宣傳部門共同串謀,壓制新聞媒體,使得毒奶粉事件一直被有意「和諧」,最後在新西蘭政府的直接壓力下,才得以曝光。這些部門已經涉嫌危害公共安全。
無疑,這次毒奶粉事件所造成的經濟社會後果將是空前的,對黨國威權體制也將給予沉重的打擊,有朋友認為這也許就是中國版的「切爾諾貝利事故」,那麼面臨公共災難,人民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那些高高在上的執政集團又是如何應對的呢?很遺憾,迄今為止,所有的應對套路都是陳舊的,也就是廉價的政治作秀,精細的輿論控制,蜻蜓點水般的問責忽悠。在這個原地踏步走的過程中,真相被繼續屏蔽,權利被繼續踐踏,正義無法彰顯,苦難得不到撫慰。
讓我們先看下政治作秀。胡做了一番重要講話,提到今年以來,一些地方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從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作風飄浮、管理鬆弛、工作不紮實,有的甚至對群眾呼聲和疾苦置若罔聞,對關係群眾生命安全這樣的重大問題麻木不仁。我們對這些事件及其後果的嚴重性必須充分估計,對其中的慘痛教訓必須牢牢記取。而溫則斥責奶粉生產摻毒奶粉的企業「沒良心」,並表示對那些沒良心的企業要「一個也不放過」。把毒奶粉事件這麼重大的責任事故歸結為幹部不知道群眾疾苦,麻木不仁,或者企業沒有良心,這肯定不是智力和認知的問題,而是有意大而化之,虛而化之,通過道德指控來迴避實質性的體制性問題。
而在三聚氰胺依舊在相關食品領域蔓延(液態奶,大白兔奶糖等)的時候,一些政府官員又迫不及待的出來為奶製品的安全性背書。正如網友事先預料的,官員公開喝奶肯定成為一個新聞。比如9月26日就有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和石家莊市副市長張殿奎及各部門領導帶頭飲用放心乳製品的新聞。更為可笑的是,據說酒泉市政府日前作出了一項規定:機關幹部職工帶頭喝牛奶,每天一斤,「沒有任何條件可講」。其實這些低劣的政治小品,無法經受一個最簡單的追問:憑什麼讓我們相信你們,官員?
在精細的輿論控制方面,威權體制已經駕輕就熟,從內容的多少,尺度,用詞的取捨,傳播的半徑等等都有一整套的操作說明。毒奶粉事件的爆發某種意義上耗盡了奧運盛世帶來的公眾心理認同,而此時恰好神七應時而來。因此,大力宣揚「神七上天,太空行走揮舞國旗」之類的歡喜來對沖毒奶粉事件帶來的悲情是喉舌的當然之功。君不見,在神七這個事件上,新華社也許用心過猛,連新聞都早產了。當然,這種頻繁使用的塑造社會心理的做法本身已經類似於假奶粉,沒有多少營養功效了。正如有朋友嘲諷的,這次神七沖喜效果不理想,憤青們不夠盡職要負全責。事實上,正如許多網絡觀察者所提到的,經過毒奶粉事件這一次災難,憤青們和五毛黨幾乎消失。其實原因也很好理由,在毒奶粉事件中,祗要是個人,就能看出專制腫瘤在其中的毒害角色,祗要是個人,面對無數嬰幼兒受害的慘象,都會發出怒吼。因此雖然威權體制可以通過控制媒體來引導輿論,通過暴露部分真相來繼續掩蓋更多事實,但是威權體制的這些精細化操作未必帶來他們期待的後果。廣泛的抗議聲浪,民意海嘯依舊在網絡和民間口耳相傳,受害者維權行動也將持續展開,這些壓力不是威權體製做出一些技術性調整所能化解的。
這次毒奶粉事件中,以官員辭職免職等形式展開的問責行動初看似乎還有些看點,更多和更高級別的官員在民意壓力下丟了烏紗帽。不過顯然,「人民群眾」並沒有拍手稱快,在人們眼裡,這些官員被罷免實在是「罪有應得」,在這麼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中,他們僅僅失去官位,對他們來說做夢都應該發笑。其實他們應該被追求瀆職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
另外,這次問責行動並沒有涉及那些應負更大責任的黨務機構。正如劉曉波先生在其《中宣部也是毒奶粉氾濫的罪魁》中指出的:壟斷公共危機信息來大面積地損害人的健康和生命。特別是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信息被封鎖,最初的災難真相被隱瞞,必然導致病毒的迅速蔓延,民眾在渾然不知中中毒。輕則危害健康,重則終身疾患甚至喪命。在此意義上,封鎖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信息所謀殺的,不僅是信息本身,更有民眾的知情權和生命。然而,宣傳部門的官員們卻穩如泰山,既無人出面道歉,也無人遭到處罰。更離譜的是,毒奶粉危機爆發後,有關部門還在進行嚴厲的新聞管制,也就是在繼續犯罪。除了黨務機構和意識形態這些責任人之外,目前為止,衛生部、農業部、河北省政府、內蒙古政府並沒有官員為此事件承擔責任。其實,在毒奶粉事件中,應該被問責的部門和官員還有很多。僅舉媒體報導出來的一些人和事,就可以看出所謂問責是多麼有限,多麼不徹底。
四年前安徽阜陽「大頭奶粉」事發不久,三鹿奶粉曾經位列媒體公佈阜陽市45家不合格奶粉企業和偽劣奶粉「黑名單」中。然而據說三鹿集團火速展開危機公關,之後三鹿集團神秘的被撤出「黑名單」。四年之後回頭看,我們有理由追問當初危機公關下,掩蓋了多少貓膩?
而在2007年,因為出口到美國的寵物食品導致美國家庭的一些貓狗死亡,引發了對國內乳製品的質疑。但是2007年5月8日,中國國家質檢總局發出聲明,說通過緊急部署對奶粉、液態奶、嬰幼兒米粉、香腸、面包、饅頭、面條及方便麵等十二類的八百批次食品進行專項抽查,均未檢出三聚氰胺。以如今乳製品行業大範圍使用三聚氰胺的現實來看,質檢總局當年的聲明已經很難讓人信服。那次檢驗是如何進行的?質檢總局是否涉嫌有意隱瞞?李長江雖然已經辭職,可是真相如何,國人卻沒有得到一個必要的交代。
而在毒奶粉被踢爆之後,三鹿集團先是試圖抵賴,公開說曾經委託甘肅權威質檢部門對三鹿奶粉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質量是合格的。請問甘肅質檢部門誰該為此說法負責?
三鹿集團前董事長田文華在被抓之前曾放話給媒體「我們在這次事件發生之前,已經在內部檢測出了相關的問題,我們也就檢測結果跟有關部門進行過匯報。」請問,有關部門是哪些部門?據說田文華的女兒在博客裡也聲稱:「其實,各家奶粉廠都在用同樣的配方做奶粉,三鹿只不過是撞在了槍口上。此時此刻的各家奶粉廠都沉默了,這就是無言的事實。衛生廳、衛生部經常來人,吃吃喝喝,還拿紅包,就是不干活,來一次就相當於敲詐一次,從來不檢查,政府也有責任吧???」能否給田文華母女一個說話機會,指證那些機構和官員?能否展開一個透明的全面的調查?
三鹿奶粉事件中,一些代言明星迫於壓力,出來道歉。可是劣跡斑斑的CCTV呢?須知央視的《每週質量報告》曾經以《1100道檢測關的背後》為題,對三鹿嬰幼兒奶粉的生產過程進行了詳盡調查,向觀眾盡情地展示了中國嬰幼兒奶粉標竿企業——三鹿集團過硬的產品質量和科學、嚴謹的過程管理。如何追究央視誤導公眾的責任?當然,這些年中國的公共災難中,央視的角色從來都不甚光彩。
溫家寶先生曾經說企業家要流著道德的血液,並且要對那些沒有良心的企業「一個也不放過」,問題是那麼多政府機構和官員卻在流淌著帶毒的血液,而那麼多參與和縱容作惡的機構和人員卻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個個被放過,那麼這種有選擇性的、不規範、不透明、不公正的問責風暴又何以服眾?因此,難怪很多評論認為讓幾個官員下台的問責依舊是捨車保帥的政治遊戲,把處在風暴眼的幾個官員撤職免職來取代制度之惡。其實真正的問責制度是一套完整的責任體系,公眾可以依法追究各級政府的責任,各級政府逐級追究各級官員的責任,這樣才能確保責任體系中沒有缺失的環節。而在現在的政治制度下,公眾其實是缺席的,無法通過制度化的通道參與問責體系。那麼當局宣揚的所謂問責自然只能是蜻蜓點水,是對民意的安撫和忽悠。
不過,在一個由憲政、民主、權利等關鍵詞組合成的公民話語體系已經成為主流話語的時代,公眾是不會長期缺席的,雖然缺乏必要的制度通道,公眾的聲音卻已經越來越大聲。而從社會心理角度來看,也許2008年的公共事件中,沒有一次具有毒奶粉事件的深度和廣度。這事件以一種極端悲慘的方式撕開了威權體制下編織的穩定面紗,撕裂了社會精英對於威權體制的溫存幻想,越來越多的人們明白,生活在威權體制這個「最大的免檢產品」(請參見冉雲飛先生的精彩論述),意味著社會正常的監管制度、預警制度、媒體監督制度全部失靈,病毒襲來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免疫,人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因此,精英階層政治保守心態開始變遷,對既有政治安排的認同開始逆轉,這將動員更多的精英群體參與到民間主導的對抗性結構(請參見吳強先生的相關論述)中來,政治變革顯得更加迫在眉睫。
緣此,我們督促執政集團,正確認識毒奶粉事件的危害,對受害群體進行充分盡責的救濟,繼續追究官員和行政機構的責任,放棄媒體管控,放開公眾參與,只有如此才能重塑公共信任。同時在社會變革潮流面前,不要繼續閉目塞聽,做政治鴕鳥,而應以這個危機為契機,推進系統性的制度變革,建立公民本位的現代政治體系。唯有如此,才能在無數災難群體面前尤其是那些被傷害的嬰幼兒面前自我救贖,避免下一次類似危機的爆發。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才能產生安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
2008年9月27日
--轉自《民主中國》(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5 am 2008/10/07
溫克堅:毒奶粉事件的罪惡與救贖
作者﹕溫克堅
【簡體版】 【字號】大 中 小
【大紀元9月30日訊】從9月11日毒奶粉事件在國內外壓力下引爆至今,時間已經超過兩週,雖然很多黑幕還沒有被揭開,但是事件的基本脈絡已經清晰,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
第一,也是最讓人悲憤的一點是有數萬名兒童身體受到奶粉中添加的三聚氰胺的侵害,至少有四名兒童被確認死於食用三鹿奶粉,而全國來看潛在的受傷害兒童可能高達數百萬。
第二,這次毒奶粉事件不是一個偶然性的食品安全事故。早在2008年3月份三鹿集團就已經得到毒奶粉造成傷害的報告,但是他們一直壓制瞞報相關消息,直到2008年9月11日,還在高調宣稱他們的產品絕對安全。
第三,根據質檢總局事後的檢驗報告,包括蒙牛、伊利等知名品牌的產品都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這幾乎變成乳製品行業的潛規則,乳製品行業以及更廣泛的食品行業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機。
第四,負責食品安全監管,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相關政府機構,如質檢總局、衛生部、工商局等部門在此災難性事件中的懈怠、瀆職等草菅人命的惡劣行為讓人髮指。
第五,為了維繫奧運形象,營造所謂和諧氛圍,企業負責人、地方政府、宣傳部門共同串謀,壓制新聞媒體,使得毒奶粉事件一直被有意「和諧」,最後在新西蘭政府的直接壓力下,才得以曝光。這些部門已經涉嫌危害公共安全。
無疑,這次毒奶粉事件所造成的經濟社會後果將是空前的,對黨國威權體制也將給予沉重的打擊,有朋友認為這也許就是中國版的「切爾諾貝利事故」,那麼面臨公共災難,人民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那些高高在上的執政集團又是如何應對的呢?很遺憾,迄今為止,所有的應對套路都是陳舊的,也就是廉價的政治作秀,精細的輿論控制,蜻蜓點水般的問責忽悠。在這個原地踏步走的過程中,真相被繼續屏蔽,權利被繼續踐踏,正義無法彰顯,苦難得不到撫慰。
讓我們先看下政治作秀。胡做了一番重要講話,提到今年以來,一些地方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從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作風飄浮、管理鬆弛、工作不紮實,有的甚至對群眾呼聲和疾苦置若罔聞,對關係群眾生命安全這樣的重大問題麻木不仁。我們對這些事件及其後果的嚴重性必須充分估計,對其中的慘痛教訓必須牢牢記取。而溫則斥責奶粉生產摻毒奶粉的企業「沒良心」,並表示對那些沒良心的企業要「一個也不放過」。把毒奶粉事件這麼重大的責任事故歸結為幹部不知道群眾疾苦,麻木不仁,或者企業沒有良心,這肯定不是智力和認知的問題,而是有意大而化之,虛而化之,通過道德指控來迴避實質性的體制性問題。
而在三聚氰胺依舊在相關食品領域蔓延(液態奶,大白兔奶糖等)的時候,一些政府官員又迫不及待的出來為奶製品的安全性背書。正如網友事先預料的,官員公開喝奶肯定成為一個新聞。比如9月26日就有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和石家莊市副市長張殿奎及各部門領導帶頭飲用放心乳製品的新聞。更為可笑的是,據說酒泉市政府日前作出了一項規定:機關幹部職工帶頭喝牛奶,每天一斤,「沒有任何條件可講」。其實這些低劣的政治小品,無法經受一個最簡單的追問:憑什麼讓我們相信你們,官員?
在精細的輿論控制方面,威權體制已經駕輕就熟,從內容的多少,尺度,用詞的取捨,傳播的半徑等等都有一整套的操作說明。毒奶粉事件的爆發某種意義上耗盡了奧運盛世帶來的公眾心理認同,而此時恰好神七應時而來。因此,大力宣揚「神七上天,太空行走揮舞國旗」之類的歡喜來對沖毒奶粉事件帶來的悲情是喉舌的當然之功。君不見,在神七這個事件上,新華社也許用心過猛,連新聞都早產了。當然,這種頻繁使用的塑造社會心理的做法本身已經類似於假奶粉,沒有多少營養功效了。正如有朋友嘲諷的,這次神七沖喜效果不理想,憤青們不夠盡職要負全責。事實上,正如許多網絡觀察者所提到的,經過毒奶粉事件這一次災難,憤青們和五毛黨幾乎消失。其實原因也很好理由,在毒奶粉事件中,祗要是個人,就能看出專制腫瘤在其中的毒害角色,祗要是個人,面對無數嬰幼兒受害的慘象,都會發出怒吼。因此雖然威權體制可以通過控制媒體來引導輿論,通過暴露部分真相來繼續掩蓋更多事實,但是威權體制的這些精細化操作未必帶來他們期待的後果。廣泛的抗議聲浪,民意海嘯依舊在網絡和民間口耳相傳,受害者維權行動也將持續展開,這些壓力不是威權體製做出一些技術性調整所能化解的。
這次毒奶粉事件中,以官員辭職免職等形式展開的問責行動初看似乎還有些看點,更多和更高級別的官員在民意壓力下丟了烏紗帽。不過顯然,「人民群眾」並沒有拍手稱快,在人們眼裡,這些官員被罷免實在是「罪有應得」,在這麼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中,他們僅僅失去官位,對他們來說做夢都應該發笑。其實他們應該被追求瀆職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
另外,這次問責行動並沒有涉及那些應負更大責任的黨務機構。正如劉曉波先生在其《中宣部也是毒奶粉氾濫的罪魁》中指出的:壟斷公共危機信息來大面積地損害人的健康和生命。特別是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信息被封鎖,最初的災難真相被隱瞞,必然導致病毒的迅速蔓延,民眾在渾然不知中中毒。輕則危害健康,重則終身疾患甚至喪命。在此意義上,封鎖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信息所謀殺的,不僅是信息本身,更有民眾的知情權和生命。然而,宣傳部門的官員們卻穩如泰山,既無人出面道歉,也無人遭到處罰。更離譜的是,毒奶粉危機爆發後,有關部門還在進行嚴厲的新聞管制,也就是在繼續犯罪。除了黨務機構和意識形態這些責任人之外,目前為止,衛生部、農業部、河北省政府、內蒙古政府並沒有官員為此事件承擔責任。其實,在毒奶粉事件中,應該被問責的部門和官員還有很多。僅舉媒體報導出來的一些人和事,就可以看出所謂問責是多麼有限,多麼不徹底。
四年前安徽阜陽「大頭奶粉」事發不久,三鹿奶粉曾經位列媒體公佈阜陽市45家不合格奶粉企業和偽劣奶粉「黑名單」中。然而據說三鹿集團火速展開危機公關,之後三鹿集團神秘的被撤出「黑名單」。四年之後回頭看,我們有理由追問當初危機公關下,掩蓋了多少貓膩?
而在2007年,因為出口到美國的寵物食品導致美國家庭的一些貓狗死亡,引發了對國內乳製品的質疑。但是2007年5月8日,中國國家質檢總局發出聲明,說通過緊急部署對奶粉、液態奶、嬰幼兒米粉、香腸、面包、饅頭、面條及方便麵等十二類的八百批次食品進行專項抽查,均未檢出三聚氰胺。以如今乳製品行業大範圍使用三聚氰胺的現實來看,質檢總局當年的聲明已經很難讓人信服。那次檢驗是如何進行的?質檢總局是否涉嫌有意隱瞞?李長江雖然已經辭職,可是真相如何,國人卻沒有得到一個必要的交代。
而在毒奶粉被踢爆之後,三鹿集團先是試圖抵賴,公開說曾經委託甘肅權威質檢部門對三鹿奶粉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質量是合格的。請問甘肅質檢部門誰該為此說法負責?
三鹿集團前董事長田文華在被抓之前曾放話給媒體「我們在這次事件發生之前,已經在內部檢測出了相關的問題,我們也就檢測結果跟有關部門進行過匯報。」請問,有關部門是哪些部門?據說田文華的女兒在博客裡也聲稱:「其實,各家奶粉廠都在用同樣的配方做奶粉,三鹿只不過是撞在了槍口上。此時此刻的各家奶粉廠都沉默了,這就是無言的事實。衛生廳、衛生部經常來人,吃吃喝喝,還拿紅包,就是不干活,來一次就相當於敲詐一次,從來不檢查,政府也有責任吧???」能否給田文華母女一個說話機會,指證那些機構和官員?能否展開一個透明的全面的調查?
三鹿奶粉事件中,一些代言明星迫於壓力,出來道歉。可是劣跡斑斑的CCTV呢?須知央視的《每週質量報告》曾經以《1100道檢測關的背後》為題,對三鹿嬰幼兒奶粉的生產過程進行了詳盡調查,向觀眾盡情地展示了中國嬰幼兒奶粉標竿企業——三鹿集團過硬的產品質量和科學、嚴謹的過程管理。如何追究央視誤導公眾的責任?當然,這些年中國的公共災難中,央視的角色從來都不甚光彩。
溫家寶先生曾經說企業家要流著道德的血液,並且要對那些沒有良心的企業「一個也不放過」,問題是那麼多政府機構和官員卻在流淌著帶毒的血液,而那麼多參與和縱容作惡的機構和人員卻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個個被放過,那麼這種有選擇性的、不規範、不透明、不公正的問責風暴又何以服眾?因此,難怪很多評論認為讓幾個官員下台的問責依舊是捨車保帥的政治遊戲,把處在風暴眼的幾個官員撤職免職來取代制度之惡。其實真正的問責制度是一套完整的責任體系,公眾可以依法追究各級政府的責任,各級政府逐級追究各級官員的責任,這樣才能確保責任體系中沒有缺失的環節。而在現在的政治制度下,公眾其實是缺席的,無法通過制度化的通道參與問責體系。那麼當局宣揚的所謂問責自然只能是蜻蜓點水,是對民意的安撫和忽悠。
不過,在一個由憲政、民主、權利等關鍵詞組合成的公民話語體系已經成為主流話語的時代,公眾是不會長期缺席的,雖然缺乏必要的制度通道,公眾的聲音卻已經越來越大聲。而從社會心理角度來看,也許2008年的公共事件中,沒有一次具有毒奶粉事件的深度和廣度。這事件以一種極端悲慘的方式撕開了威權體制下編織的穩定面紗,撕裂了社會精英對於威權體制的溫存幻想,越來越多的人們明白,生活在威權體制這個「最大的免檢產品」(請參見冉雲飛先生的精彩論述),意味著社會正常的監管制度、預警制度、媒體監督制度全部失靈,病毒襲來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免疫,人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因此,精英階層政治保守心態開始變遷,對既有政治安排的認同開始逆轉,這將動員更多的精英群體參與到民間主導的對抗性結構(請參見吳強先生的相關論述)中來,政治變革顯得更加迫在眉睫。
緣此,我們督促執政集團,正確認識毒奶粉事件的危害,對受害群體進行充分盡責的救濟,繼續追究官員和行政機構的責任,放棄媒體管控,放開公眾參與,只有如此才能重塑公共信任。同時在社會變革潮流面前,不要繼續閉目塞聽,做政治鴕鳥,而應以這個危機為契機,推進系統性的制度變革,建立公民本位的現代政治體系。唯有如此,才能在無數災難群體面前尤其是那些被傷害的嬰幼兒面前自我救贖,避免下一次類似危機的爆發。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才能產生安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
2008年9月27日
--轉自《民主中國》(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planning in advance for 30th anniversary of NTUH neurology department
i gues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NTUH neurology department may need some exhibi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refore i would like to propose some ideas and also promote scientific motivation among youg generations of neurologists to paticipate in real work and writing for publication.
1. study period 1980-2010
AD? VD?
case series of interesting cases of GBS, MG, MND,
or ret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 on neurological diseases at NTUH or Taiwan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brain tumor 1979-2004, 26 year review on the incidence rates and changes of the pattern of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cooperation with P. Guo. two classmates. it may be crucial to explore any enviromental or occupational etiologies or risk factors in pathogenesis, for exmaple gene-enviromental interaction.
2. 2008-2010
prospective study on occupational sleep medicine and stress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hopefully
1. study period 1980-2010
AD? VD?
case series of interesting cases of GBS, MG, MND,
or ret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 on neurological diseases at NTUH or Taiwan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brain tumor 1979-2004, 26 year review on the incidence rates and changes of the pattern of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cooperation with P. Guo. two classmates. it may be crucial to explore any enviromental or occupational etiologies or risk factors in pathogenesis, for exmaple gene-enviromental interaction.
2. 2008-2010
prospective study on occupational sleep medicine and stress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hopefully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Preserve Photos For 500 Years
http://www.davidmattison.ca/wordpress/?p=1127
How ow To Preserve Photos For 500 Years
Posted on April 16th, 2005 by David
Picked up from PhotoHistory@yahoogroups.com (02005 04 15), “How To Preserve Photos For 500 Years” by Arik Hesseldahl, Forbes.com, 02005 04 14, an overview of some current thought about ensuring the longevity of digital images. The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the work of a Swiss researcher, Lukas Rosenthaler (Imaging and Media Lab, University of Basel), who’s proposed a kind of peer-to-peer sharing network a la music sharing. This is the same concept that’s behind the LOCKSS (Lots of Copies Keep Stuff Safe) invented by 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designed for ensuring the permanence of digital publications and their URIs: “LOCKSS is open source, peer-to-peer software that functions as a persistent access preserv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is delivered via the web, and stored using a sophisticated but easy to use caching system.”
I don’t think there are any reasons why LOCKSS can’t be adapted to provide persistent access to any kind of media through a P2P network. What’s surprising to me is that LOCKSS is not being used more outside of library settings. It’s generally agreed that as a digital preservation strategy, regardless of access and use issues, the more copies the bet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ists, records managers, archives continue to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with records authenticity models and workflows that will guarantee that electronic records haven’t been tampered with after they’ve been transferred to an archives.
The Forbes.com article ends with another strange digital preservation concept,
“Rosenthaler, the Swiss researcher, says he’s currently looking at ways of using microfilm, the old standby of archivists and librarians everywhere, to preserve digital files. Rather than preserving the image itself, Rosenthaler’s proposal is to preserve the individual bits from the image file as a series of light and dark dots indicating the ones and zeros of the file. If properly stored, microfilm could preserve the information for 500 years or so, he says. The method could also be used to preserve music or even video information for centuries in such a way that basic technology like a microscope could be used to assemble the dots into usable data.”
Of course no one would be able to read the microfilm, which continues to be its attractiveness as a preservation medium, since no equipment is required other than a magnification aid (remember the scene from the movie The Scorpion King where Mathayus (actor The Rock) hauls out a primitive telescope) to view the contents. A microfilm equivalent of a DAT or other digital-based tape storage system is essentially worthless because it also requires the preservation of hardware to decode and restore the data, as well as duplicating equipment in case the microfilm deteriorates and needs to be copied. Of course if you’re at that stage, it’s probably game over anyway because likely bits will have been lost. The microfilm is also a serial medium, not a random access one, so, again, why bother, since magnetic tape already serves the same function. If you’re going to the trouble and expense of ensuring the microfilm survives, why not use the appropriate medium for the data itself and keep it safe rather than inventing new technology.
How ow To Preserve Photos For 500 Years
Posted on April 16th, 2005 by David
Picked up from PhotoHistory@yahoogroups.com (02005 04 15), “How To Preserve Photos For 500 Years” by Arik Hesseldahl, Forbes.com, 02005 04 14, an overview of some current thought about ensuring the longevity of digital images. The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the work of a Swiss researcher, Lukas Rosenthaler (Imaging and Media Lab, University of Basel), who’s proposed a kind of peer-to-peer sharing network a la music sharing. This is the same concept that’s behind the LOCKSS (Lots of Copies Keep Stuff Safe) invented by 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designed for ensuring the permanence of digital publications and their URIs: “LOCKSS is open source, peer-to-peer software that functions as a persistent access preserv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is delivered via the web, and stored using a sophisticated but easy to use caching system.”
I don’t think there are any reasons why LOCKSS can’t be adapted to provide persistent access to any kind of media through a P2P network. What’s surprising to me is that LOCKSS is not being used more outside of library settings. It’s generally agreed that as a digital preservation strategy, regardless of access and use issues, the more copies the bet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ists, records managers, archives continue to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with records authenticity models and workflows that will guarantee that electronic records haven’t been tampered with after they’ve been transferred to an archives.
The Forbes.com article ends with another strange digital preservation concept,
“Rosenthaler, the Swiss researcher, says he’s currently looking at ways of using microfilm, the old standby of archivists and librarians everywhere, to preserve digital files. Rather than preserving the image itself, Rosenthaler’s proposal is to preserve the individual bits from the image file as a series of light and dark dots indicating the ones and zeros of the file. If properly stored, microfilm could preserve the information for 500 years or so, he says. The method could also be used to preserve music or even video information for centuries in such a way that basic technology like a microscope could be used to assemble the dots into usable data.”
Of course no one would be able to read the microfilm, which continues to be its attractiveness as a preservation medium, since no equipment is required other than a magnification aid (remember the scene from the movie The Scorpion King where Mathayus (actor The Rock) hauls out a primitive telescope) to view the contents. A microfilm equivalent of a DAT or other digital-based tape storage system is essentially worthless because it also requires the preservation of hardware to decode and restore the data, as well as duplicating equipment in case the microfilm deteriorates and needs to be copied. Of course if you’re at that stage, it’s probably game over anyway because likely bits will have been lost. The microfilm is also a serial medium, not a random access one, so, again, why bother, since magnetic tape already serves the same function. If you’re going to the trouble and expense of ensuring the microfilm survives, why not use the appropriate medium for the data itself and keep it safe rather than inventing new technology.
三聚氰胺
腎病變》三聚氰胺會致癌嗎?防毒奶Q&A
2008/09/24
【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國人已嚇到聞「奶」色變,不僅飲食習慣受到衝擊,也紛紛到醫院要求檢驗。中央健保局總經理朱澤民強調,如果只是擔心自己受害而到醫院做預防性檢驗及醫療,健保將不給付,但若確診為腎臟病或泌尿道結石,從檢驗到後續醫療,均由健保給付。
以下是民眾關切的問題:
★我想上醫院篩檢,要自費嗎?
問:這次大陸毒奶事件有愈演愈烈趨勢,相信有不少民眾會擔心自己也是受害者,進而到醫院就診。就這部分,健保會提供醫療給付嗎?
答:健保給付有一定標準,如果民眾只是擔心自己可能是大陸毒奶事件的受害者而去就醫,應屬預防性醫療,不管是檢驗或是就醫部分,健保都不給付。
不過,如果民眾已明顯感受出身體有問題,而醫師也診斷出腎臟病變或泌尿道結石等症狀,所有檢驗及後續醫療健保都會給付。
★確認腎病變或結石,可求償?
問:如果最後確認腎臟病變或泌尿道結石等症狀和毒奶粉有關,健保局會向進口、銷售或製造廠商求償嗎?
答:依照健保法第82條規定,只要確定為公害或食品中毒事件,都可向相關廠高求償。
★吃多少三聚氰胺,才有傷害?
問:毒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要吃多少才會造成傷害?
答:老實說,全球至今仍無人體食用三聚氰胺對人體危害性的研究報告,只在2007年4月美國爆發寵物飼料遭三聚氰胺汙染後,做過一系列的動物實驗,因此只能從動物模式來探討三聚氰胺對人體的影響。
根據美國以大白鼠為對象的動物實驗研究顯示,百分之五十的致死劑量是每公斤體重3.161公克三聚氰胺,如果換算成60公斤體重的成人,大約吃180公克的三聚氰胺後,兩人即有一人死亡。
★三聚氰胺安全劑量,是多少?
問:那麼三聚氰胺的安全劑量又是多少?
答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 (FDA)表示,從大白鼠的動物實驗顯示,每公斤體重每天吃63毫克以下的三聚氰胺就不會有事。若換算為人類,則要先除以十,再除以十,也就是每天每公斤體重吃0.63毫克以下就沒事,之所以要除以一百,是因為人類和大白鼠這類動物有差異性,且人類比較敏感,因此安全劑量較低。
★三聚氰胺,也會致癌嗎?
問:三聚氰胺除了會引發腎病變及泌尿道結石外,也會致癌嗎?
答 :理論上不會。根據國外以小老鼠為對象的動物實驗顯示,連續餵食三聚氰胺兩年後,這些大老鼠確有罹患膀胱癌的情形,但美國環保署及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一致認為,這是膀胱長期受結石刺激所致,三聚氰胺應不是致癌物,若真會致癌,也是問接引起。
★吃下肚的,9成會在一天內排出
問:若擔心吃下太多含三聚氰胺的毒奶製品,可大量喝水來排除嗎?
答:吃下肚的三聚氰胺,2.7~4小時即會經腎臟排出一半,且九成會在一天內排出體外,兩天內全數排出。除非吃下肚的量實在太多了,否則每天超過兩公升的平均喝水量,就能把三聚氰胺排出,不用太擔心。
★可以到醫院哪一科接受檢驗?
問:如果還是擔心可能吃出問題,應掛那一科的門診?該做那些檢查?
答:家庭醫學科、一般內科及腎臟科都是不錯的選擇。至於檢查則依不同狀況而定,首先應做尿液檢查,檢查項目包括蛋白尿、尿糖、潛血反應、紅血球、白血球及酸鹼值。
在腎功能檢查部分,可檢查肌酐酸及尿素氮,確認腎小管有無受到三聚氰胺的破壞。此外也不妨檢查鉀離子、鈣離子及鈉離子等電解質濃度,看看腎小管及腎絲球有無遭到破壞。如果懷疑有泌尿道結石,則可透過腎臟超音波及X光檢查。
★目前毒奶事件處理到哪裡了呢?
問:目前該如何處理毒奶事件?
答 :衛生署應儘快公佈人體對三聚氰胺的容許劑量,再由醫學專家換算成每種含毒奶製品的安全飲食劑量,如此才能避免更多傷害。
(諮詢專家學者:中央健保局總經理朱澤民、台北榮民總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方基存、高雄醫學大學內科副教授黃尚志)
【2008-09-22/聯合晚報】
轉寄新聞友善列印我要投稿字級:大 中 小
毒奶粉/三聚氰胺檢驗標準為何? 葉金川:30日公布
(2008/09/28 01:0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新任衛生署長葉金川26日正式走馬上任,27日雖然是假日,仍舊為了毒奶事件加班,召開跨部會議,對於大陸進口的乳製品,葉金川又回歸原先說法,只要大陸進口奶精、植物蛋白質等全面禁止,至於三聚氰胺檢驗標準是0或2.5ppm,要等到下週二才會公佈答案。
為了不讓民眾再為毒奶恐慌,新任署長葉金川第一步先找來各部會首長商討對策,首先確定的是,維持原先一變再變的政策,大陸乳製品全面禁止進口。
葉金川說,「中國大陸製的奶粉、乳製品跟奶精、植物蛋白輸入許可通知,是全面禁止。」
不只大陸產品全面禁止,部分有風險的國家葉金川也祭出嚴格手段,嚴防所有可能危害民眾健康的食品進到台灣。葉金川說,「因為其他可能風險的國家,我們決議就是說加強抽驗,不排除就是…如果有可疑的話,不排除就是逐批檢驗。」
至於未來檢驗標準,不再玩數字遊戲的葉金川所謂的檢出與未檢出標準到底為何?是0還是2.5PPM?最快星期二就會公佈。(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2008/09/24
【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國人已嚇到聞「奶」色變,不僅飲食習慣受到衝擊,也紛紛到醫院要求檢驗。中央健保局總經理朱澤民強調,如果只是擔心自己受害而到醫院做預防性檢驗及醫療,健保將不給付,但若確診為腎臟病或泌尿道結石,從檢驗到後續醫療,均由健保給付。
以下是民眾關切的問題:
★我想上醫院篩檢,要自費嗎?
問:這次大陸毒奶事件有愈演愈烈趨勢,相信有不少民眾會擔心自己也是受害者,進而到醫院就診。就這部分,健保會提供醫療給付嗎?
答:健保給付有一定標準,如果民眾只是擔心自己可能是大陸毒奶事件的受害者而去就醫,應屬預防性醫療,不管是檢驗或是就醫部分,健保都不給付。
不過,如果民眾已明顯感受出身體有問題,而醫師也診斷出腎臟病變或泌尿道結石等症狀,所有檢驗及後續醫療健保都會給付。
★確認腎病變或結石,可求償?
問:如果最後確認腎臟病變或泌尿道結石等症狀和毒奶粉有關,健保局會向進口、銷售或製造廠商求償嗎?
答:依照健保法第82條規定,只要確定為公害或食品中毒事件,都可向相關廠高求償。
★吃多少三聚氰胺,才有傷害?
問:毒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要吃多少才會造成傷害?
答:老實說,全球至今仍無人體食用三聚氰胺對人體危害性的研究報告,只在2007年4月美國爆發寵物飼料遭三聚氰胺汙染後,做過一系列的動物實驗,因此只能從動物模式來探討三聚氰胺對人體的影響。
根據美國以大白鼠為對象的動物實驗研究顯示,百分之五十的致死劑量是每公斤體重3.161公克三聚氰胺,如果換算成60公斤體重的成人,大約吃180公克的三聚氰胺後,兩人即有一人死亡。
★三聚氰胺安全劑量,是多少?
問:那麼三聚氰胺的安全劑量又是多少?
答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 (FDA)表示,從大白鼠的動物實驗顯示,每公斤體重每天吃63毫克以下的三聚氰胺就不會有事。若換算為人類,則要先除以十,再除以十,也就是每天每公斤體重吃0.63毫克以下就沒事,之所以要除以一百,是因為人類和大白鼠這類動物有差異性,且人類比較敏感,因此安全劑量較低。
★三聚氰胺,也會致癌嗎?
問:三聚氰胺除了會引發腎病變及泌尿道結石外,也會致癌嗎?
答 :理論上不會。根據國外以小老鼠為對象的動物實驗顯示,連續餵食三聚氰胺兩年後,這些大老鼠確有罹患膀胱癌的情形,但美國環保署及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一致認為,這是膀胱長期受結石刺激所致,三聚氰胺應不是致癌物,若真會致癌,也是問接引起。
★吃下肚的,9成會在一天內排出
問:若擔心吃下太多含三聚氰胺的毒奶製品,可大量喝水來排除嗎?
答:吃下肚的三聚氰胺,2.7~4小時即會經腎臟排出一半,且九成會在一天內排出體外,兩天內全數排出。除非吃下肚的量實在太多了,否則每天超過兩公升的平均喝水量,就能把三聚氰胺排出,不用太擔心。
★可以到醫院哪一科接受檢驗?
問:如果還是擔心可能吃出問題,應掛那一科的門診?該做那些檢查?
答:家庭醫學科、一般內科及腎臟科都是不錯的選擇。至於檢查則依不同狀況而定,首先應做尿液檢查,檢查項目包括蛋白尿、尿糖、潛血反應、紅血球、白血球及酸鹼值。
在腎功能檢查部分,可檢查肌酐酸及尿素氮,確認腎小管有無受到三聚氰胺的破壞。此外也不妨檢查鉀離子、鈣離子及鈉離子等電解質濃度,看看腎小管及腎絲球有無遭到破壞。如果懷疑有泌尿道結石,則可透過腎臟超音波及X光檢查。
★目前毒奶事件處理到哪裡了呢?
問:目前該如何處理毒奶事件?
答 :衛生署應儘快公佈人體對三聚氰胺的容許劑量,再由醫學專家換算成每種含毒奶製品的安全飲食劑量,如此才能避免更多傷害。
(諮詢專家學者:中央健保局總經理朱澤民、台北榮民總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方基存、高雄醫學大學內科副教授黃尚志)
【2008-09-22/聯合晚報】
轉寄新聞友善列印我要投稿字級:大 中 小
毒奶粉/三聚氰胺檢驗標準為何? 葉金川:30日公布
(2008/09/28 01:0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新任衛生署長葉金川26日正式走馬上任,27日雖然是假日,仍舊為了毒奶事件加班,召開跨部會議,對於大陸進口的乳製品,葉金川又回歸原先說法,只要大陸進口奶精、植物蛋白質等全面禁止,至於三聚氰胺檢驗標準是0或2.5ppm,要等到下週二才會公佈答案。
為了不讓民眾再為毒奶恐慌,新任署長葉金川第一步先找來各部會首長商討對策,首先確定的是,維持原先一變再變的政策,大陸乳製品全面禁止進口。
葉金川說,「中國大陸製的奶粉、乳製品跟奶精、植物蛋白輸入許可通知,是全面禁止。」
不只大陸產品全面禁止,部分有風險的國家葉金川也祭出嚴格手段,嚴防所有可能危害民眾健康的食品進到台灣。葉金川說,「因為其他可能風險的國家,我們決議就是說加強抽驗,不排除就是…如果有可疑的話,不排除就是逐批檢驗。」
至於未來檢驗標準,不再玩數字遊戲的葉金川所謂的檢出與未檢出標準到底為何?是0還是2.5PPM?最快星期二就會公佈。(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Taiwan headache society and giant professors facing typhoons
Today and yesterday i attended the conference of TW headache society, and i found it's interesting and educational to know the reversible central vasocontriction syndrom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underclap headche. Actually i met similar patient before, and i remember a old female with diagnosis of multiple sclerosis visited our hospital and was admitted and acute onset of hemiparesis occurred at the first night after amdission. i was on duty as on-call neurologist R4 that time. She also had DM, poorly controlled and one possible cause of acute neurological deficit in the patient is ischemic stroke, which was documented by diffuse weighted image of brain MRI.
Another case is recently met a England sister Lorra who visited Taiwan and would stay for 3 days and would plan to fly to Australia. But she experieced the worst headahce ever known and SAH from the left P-com aneurysm was discovered at our hospital. She received angiography and then surgical clipping of the aneurysm. Peacefully she passed the difficult period in the neurosurgical ICU and no complication of vasospam occurred. But she had right hemiparesis, and expressive language problem when i visited her on 2008/9/26 night and her hushand George thanked for Christian visting them and prayer for Lorra. Typhoon is big now and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thanksgiving to the Lord Jesus that I met with two giant professors, Prof. David Dodick from Mayo clinic, Phoenix, Azizona, USA, who is very productive hardworking with less than 4 hours sleep i would guess; and Professor Fumihiko Sakai, who is the chairman of medicine (neurology) at Kitasato University, who said that there was about 9000 neurologists in Japan and about 4000 board-certified neurologists there. I exhorted Professor Sakai to the Grand Hotel and he is very hardworking and he bought a internet card for 24 hours (NTD 500). He hopes to go back to Japan by Monday but the weather is very windy this afternoon on 9/28 Sunday. I will pray for him to the Lord Jesus Christ that he will fly to Japan peacefully. God bless all of us in Taiwan and know His economy and eternal plan toward us on this island of Lord's recovery.
Lukas 2008/09/28 3:26 pm at room 713, CPH, NTU
Another case is recently met a England sister Lorra who visited Taiwan and would stay for 3 days and would plan to fly to Australia. But she experieced the worst headahce ever known and SAH from the left P-com aneurysm was discovered at our hospital. She received angiography and then surgical clipping of the aneurysm. Peacefully she passed the difficult period in the neurosurgical ICU and no complication of vasospam occurred. But she had right hemiparesis, and expressive language problem when i visited her on 2008/9/26 night and her hushand George thanked for Christian visting them and prayer for Lorra. Typhoon is big now and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thanksgiving to the Lord Jesus that I met with two giant professors, Prof. David Dodick from Mayo clinic, Phoenix, Azizona, USA, who is very productive hardworking with less than 4 hours sleep i would guess; and Professor Fumihiko Sakai, who is the chairman of medicine (neurology) at Kitasato University, who said that there was about 9000 neurologists in Japan and about 4000 board-certified neurologists there. I exhorted Professor Sakai to the Grand Hotel and he is very hardworking and he bought a internet card for 24 hours (NTD 500). He hopes to go back to Japan by Monday but the weather is very windy this afternoon on 9/28 Sunday. I will pray for him to the Lord Jesus Christ that he will fly to Japan peacefully. God bless all of us in Taiwan and know His economy and eternal plan toward us on this island of Lord's recovery.
Lukas 2008/09/28 3:26 pm at room 713, CPH, NTU
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panel data research
multiple sclerosis
stroke, ICH, secondary prevention
AD, cholineasterase inhibitor use in NHI
valporic acid and adverse effects in treatment in bipolar disorder and/or epilepsy
valporic acid surveillance in metabolic syndrome or severe mortality case
stroke, ICH, secondary prevention
AD, cholineasterase inhibitor use in NHI
valporic acid and adverse effects in treatment in bipolar disorder and/or epilepsy
valporic acid surveillance in metabolic syndrome or severe mortality case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Cauda equina syndrome
a 82-year-old female, a case of Surface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 s/p chemotherapy, complained of lower back soreness radiating to the lower limbs, hypoesthesia at peri-anal area, sphincter disturbance with urinary retention and difficulty in defecation for 4-5 months.
姓名:吳oo 女士 生日: 0140108
病歷號:3228124 照會單號:T0089251030
檢查項目 .....檢查日期:2008-06-02
MRI With/Without Contrast--Spine
報告內容 ...
Hx: SSPC, s/p LSC with biopsy, s/p PT *6. recurrence, s/p PT *6, recurrence, s/p Lipodox and Carboplatin *6
MRI of L spine without/with contrast enhancement shows
1. multiple enhancing enhancing nodules noted along the pial surface of visible spinal cord, abnormal enhancement along the cauda equina and nodular enhancement of nerve roots in the sacral canal. CSF tumor seeding is considered.
2. suspicious mild edematous change of the spinal cord aroud the nodules
3. lumbar spondylosis with marginal spur formation and bulging disc at L1 to L5 level, accompanied by mild hypertrophy of facet joints and ligamentum flavum. They result in mild narrowing of thecal sac.
4. normal alignment of L spine, no focal bony destruction is found.
5. the paraspinal soft tissue is unremarkable.
Impression
CSF tumor seeding, along the pial surface of the spinal cord and cauda equina. mild lumbar spondylosis
姓名:吳oo 女士 生日: 0140108
病歷號:3228124 照會單號:T0089251030
檢查項目 .....檢查日期:2008-06-02
MRI With/Without Contrast--Spine
報告內容 ...
Hx: SSPC, s/p LSC with biopsy, s/p PT *6. recurrence, s/p PT *6, recurrence, s/p Lipodox and Carboplatin *6
MRI of L spine without/with contrast enhancement shows
1. multiple enhancing enhancing nodules noted along the pial surface of visible spinal cord, abnormal enhancement along the cauda equina and nodular enhancement of nerve roots in the sacral canal. CSF tumor seeding is considered.
2. suspicious mild edematous change of the spinal cord aroud the nodules
3. lumbar spondylosis with marginal spur formation and bulging disc at L1 to L5 level, accompanied by mild hypertrophy of facet joints and ligamentum flavum. They result in mild narrowing of thecal sac.
4. normal alignment of L spine, no focal bony destruction is found.
5. the paraspinal soft tissue is unremarkable.
Impression
CSF tumor seeding, along the pial surface of the spinal cord and cauda equina. mild lumbar spondylosis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new stroke in old CVA patient?
a dominent-personality patient with old stroke with mild right hemiparesis, complained of right limb heavy sensation, acute onset for 1 week.
He asked for brain MRI. The NE showed mild right hemiparesis with spasticity. Hepatitis due to Plavix? was told. Brain MRI was arranged to exclude new stroke in this patient. 羅oo(M,63_6) 1698992
Brain MRI (2008/05/13)
He asked for brain MRI. The NE showed mild right hemiparesis with spasticity. Hepatitis due to Plavix? was told. Brain MRI was arranged to exclude new stroke in this patient. 羅oo(M,63_6) 1698992
Brain MRI (2008/05/13)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T-myelopathy with lower limb paresthesia
T-myelopathy with lower limb paresthesia
姓名:葉OO 病歷號:5298068
48 male, actue onset of LE numbness, buttock tightness up to the umbilicus on 2008/4/2-3
LE weakness, unsteady gait with floating sensation, lower limbs weakness improved by itself
Spine MRI showed a mid-T HIVD with cord compression.
CSF study at other hospital was normal.
SSEP was arranged.
姓名:葉OO 病歷號:5298068
48 male, actue onset of LE numbness, buttock tightness up to the umbilicus on 2008/4/2-3
LE weakness, unsteady gait with floating sensation, lower limbs weakness improved by itself
Spine MRI showed a mid-T HIVD with cord compression.
CSF study at other hospital was normal.
SSEP was arranged.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dizziness, unsteady gait for 3 days
a 80y/o man, HTN, CAD s/p CABG,
c/o: dizziness, vertigo, nausea, unsteady gait to either direction, unable to walk for 3 days
NE: mildly drowsy, limbs ataxia bilaterally UE & LE, truncal ataxia
MP 5/5
no abducens palsy
Head CT: heterogenous hyperintensities with perifocal hypodensity in the right cerebellum, mild hydrocephalus
Brain MRI:
姓名:許 先生 生日: 0160729
病歷號:2708662 照會單號:2655160
檢查項目 .....檢查日期:2008-04-16
MRI-HEAD
MRI of head without/with contrast enhancement shows
1. a large irregular shaped acute hematoma in right superior cerebelum, showing hypointensity with minimal patchy hyperintensities on T1WI, mild hypointensity on T2WI with focal fluid-fluid layering suggestive of noncoagulant blood. The hematoma extends along the gyrus . There is no obvious abnormal enhancement after contrast injection. Hemorrhagic infarction in right SCA territory is most favored.
2. DWI shows minimal bright up along the margin of hematoma.
3. the brainstem and 4th ventricle are compressed with dilatation of both lateral and the 3rd ventricles. The degree of hydrocephalus is similar as compared with CT study
4. multiple nonspecific hyperintense patches on T2WI at bil. PVWM, leukoaraiosis is considered.
5. contrast-enhanced MRA of cervicocranial vessels shows moderate stenosis of left proximal ICA
6. the cranial vault and skull base appear normal
Impression
Hemorrhagic infarction in right SCA territory, with mass effect and mild hydrocephalus Mild nonspecific white matter change.
Q: indication of surgical decompression of cerebellar lesion with risk of brainstem compression?
Surgical Care
* Indications for surgery are controversial.
* Ventriculostomy is 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e and hydrocephalus.
* Suboccipital craniotomy with clot evacuation is 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altered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nd a large clot (>30 mm but no greater than 40 mm).
* Patients with a large central clot and absent brainstem reflexes have a poor prognosis. In these cases, some advocate supportive therapy only.
* Patients may appear to be in stable condition but can worsen suddenly. St Louis et al list clinical and CT findings that may identify patients who are at risk for deterioration.
*
o Admissio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greater than 200 mm Hg
o Pinpoint pupils and abnormal corneal and oculocephalic reflexes
o Hemorrhage extending into the cerebellar vermis
o Hematoma diameter greater than 30 mm
o Brainstem distortion
o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o Upward herniation
o Acute hydrocephalus
* CT-guided stereotactic fibrinolysis of the hematoma has been reported in small numbers of carefully selected patients.
* Endoscopic hematoma evacuation has also been reported to have been effective in a small number of patients.
Consultations
* Consult neurosurgery for all patients, even those who are candidates for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Sudden deterioration may require neurosurgical intervention.
Further Inpatient Care
* Ideally, admit patients to the care of critical care physicians with expertise in managing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
* Careful monitoring for level of consciousness, vital signs, and ICP is needed for some patients.
* The risk of sudden deterioration is high and mandates the attention that is available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 If immediate surgical intervention is deferred, a deteriorating clinical course may necessitate surgery at a later time.
*
o Posterior fossa craniotomy and evacuation of the hemorrhage may be necessary for patients with worsening clinical condition.
o If surgical therapy is prompt, some comatose patients still may have a good clinical outcome.
*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may be useful in patients who are in stable condition.
1: Clin Neurol Neurosurg. 1998 Jun;100(2):99-103.
Related Articles, Links
Click here to read
Indication to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erebellar hemorrhage.
Pollak L, Rabey JM, Gur R, Schiffer J.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ssaf Harofeh Medical Center, Zerifin, Israel.
Few reports have compared patients operated for cerebellar infarcts with those operated for cerebellar hemorrhage. Considering our previous paper about patients with massive cerebellar infarcts, we report on our surgical experience with five patients with cerebellar hemorrhage. The indication for operation was decreased consciousness with signs of brainstem compression. In all patients hydrocephalus was absent or mild, as opposed to patients with cerebellar infarcts. Suboccipital craniotomy with hematoma evacuation was therefore the surgical procedure of choice. The outcome was worse than in patients with cerebellar infarcts. We conclude that depressed mental state in cerebellar hemorrhage is mainly due to pressure of the cerebellum on the activating reticular system of the brainstem. The surgical approach to patients with bleeding in the cerebellum differ somewhat from that of patients with cerebellar infarcts in timing and kind of first choice procedure.
Lancet Neurol. 2005 Oct;4(10):662-72.Click here to read Links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Mayer SA, Rincon F.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Division of Stroke and Critical Car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Y 10032, USA. sam14@columbia.edu
Apart from management in a specialised stroke or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until very recently no specific therapies improved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ICH). In a recent phase II trial, 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VII (eptacog alfa) reduced haematoma expansion,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when given within 4 h of ICH onset; a phase III trial (the FAST trial) is now in progress. Ventilatory support, blood-pressure reduction, intracranial-pressure monitoring, osmotherapy, fever control, seizure prophylaxis, and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 are the cornerstones of supportive car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Ventricular drainag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ll stuporous or comatose patients with 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 and acute hydrocephalus. Given the lack of benefit seen in a the recent STICH trial, emergency surgical evacuation within 72 h of onset should be reserved for patients with large (>3 cm) cerebellar haemorrhages, or those with large lobar haemorrhages, substantial mass effect, and rapidly deteriorating condition.
c/o: dizziness, vertigo, nausea, unsteady gait to either direction, unable to walk for 3 days
NE: mildly drowsy, limbs ataxia bilaterally UE & LE, truncal ataxia
MP 5/5
no abducens palsy
Head CT: heterogenous hyperintensities with perifocal hypodensity in the right cerebellum, mild hydrocephalus
Brain MRI:
姓名:許 先生 生日: 0160729
病歷號:2708662 照會單號:2655160
檢查項目 .....檢查日期:2008-04-16
MRI-HEAD
MRI of head without/with contrast enhancement shows
1. a large irregular shaped acute hematoma in right superior cerebelum, showing hypointensity with minimal patchy hyperintensities on T1WI, mild hypointensity on T2WI with focal fluid-fluid layering suggestive of noncoagulant blood. The hematoma extends along the gyrus . There is no obvious abnormal enhancement after contrast injection. Hemorrhagic infarction in right SCA territory is most favored.
2. DWI shows minimal bright up along the margin of hematoma.
3. the brainstem and 4th ventricle are compressed with dilatation of both lateral and the 3rd ventricles. The degree of hydrocephalus is similar as compared with CT study
4. multiple nonspecific hyperintense patches on T2WI at bil. PVWM, leukoaraiosis is considered.
5. contrast-enhanced MRA of cervicocranial vessels shows moderate stenosis of left proximal ICA
6. the cranial vault and skull base appear normal
Impression
Hemorrhagic infarction in right SCA territory, with mass effect and mild hydrocephalus Mild nonspecific white matter change.
Q: indication of surgical decompression of cerebellar lesion with risk of brainstem compression?
Surgical Care
* Indications for surgery are controversial.
* Ventriculostomy is 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e and hydrocephalus.
* Suboccipital craniotomy with clot evacuation is 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altered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nd a large clot (>30 mm but no greater than 40 mm).
* Patients with a large central clot and absent brainstem reflexes have a poor prognosis. In these cases, some advocate supportive therapy only.
* Patients may appear to be in stable condition but can worsen suddenly. St Louis et al list clinical and CT findings that may identify patients who are at risk for deterioration.
*
o Admissio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greater than 200 mm Hg
o Pinpoint pupils and abnormal corneal and oculocephalic reflexes
o Hemorrhage extending into the cerebellar vermis
o Hematoma diameter greater than 30 mm
o Brainstem distortion
o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o Upward herniation
o Acute hydrocephalus
* CT-guided stereotactic fibrinolysis of the hematoma has been reported in small numbers of carefully selected patients.
* Endoscopic hematoma evacuation has also been reported to have been effective in a small number of patients.
Consultations
* Consult neurosurgery for all patients, even those who are candidates for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Sudden deterioration may require neurosurgical intervention.
Further Inpatient Care
* Ideally, admit patients to the care of critical care physicians with expertise in managing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
* Careful monitoring for level of consciousness, vital signs, and ICP is needed for some patients.
* The risk of sudden deterioration is high and mandates the attention that is available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 If immediate surgical intervention is deferred, a deteriorating clinical course may necessitate surgery at a later time.
*
o Posterior fossa craniotomy and evacuation of the hemorrhage may be necessary for patients with worsening clinical condition.
o If surgical therapy is prompt, some comatose patients still may have a good clinical outcome.
*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may be useful in patients who are in stable condition.
1: Clin Neurol Neurosurg. 1998 Jun;100(2):99-103.
Related Articles, Links
Click here to read
Indication to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erebellar hemorrhage.
Pollak L, Rabey JM, Gur R, Schiffer J.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ssaf Harofeh Medical Center, Zerifin, Israel.
Few reports have compared patients operated for cerebellar infarcts with those operated for cerebellar hemorrhage. Considering our previous paper about patients with massive cerebellar infarcts, we report on our surgical experience with five patients with cerebellar hemorrhage. The indication for operation was decreased consciousness with signs of brainstem compression. In all patients hydrocephalus was absent or mild, as opposed to patients with cerebellar infarcts. Suboccipital craniotomy with hematoma evacuation was therefore the surgical procedure of choice. The outcome was worse than in patients with cerebellar infarcts. We conclude that depressed mental state in cerebellar hemorrhage is mainly due to pressure of the cerebellum on the activating reticular system of the brainstem. The surgical approach to patients with bleeding in the cerebellum differ somewhat from that of patients with cerebellar infarcts in timing and kind of first choice procedure.
Lancet Neurol. 2005 Oct;4(10):662-72.Click here to read Links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Mayer SA, Rincon F.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Division of Stroke and Critical Car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Y 10032, USA. sam14@columbia.edu
Apart from management in a specialised stroke or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until very recently no specific therapies improved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ICH). In a recent phase II trial, 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VII (eptacog alfa) reduced haematoma expansion,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when given within 4 h of ICH onset; a phase III trial (the FAST trial) is now in progress. Ventilatory support, blood-pressure reduction, intracranial-pressure monitoring, osmotherapy, fever control, seizure prophylaxis, and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 are the cornerstones of supportive car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Ventricular drainag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ll stuporous or comatose patients with 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 and acute hydrocephalus. Given the lack of benefit seen in a the recent STICH trial, emergency surgical evacuation within 72 h of onset should be reserved for patients with large (>3 cm) cerebellar haemorrhages, or those with large lobar haemorrhages, substantial mass effect, and rapidly deteriorating condition.
訂閱:
文章 (Atom)